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种群的概念。
2、说出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3、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曲线的对比与分析,学会运用图像和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悟到科学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的指导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
难点: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课题引入
展示一张森林图片。设问:在这张图片中,你能说出那些生物?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来面对环境。自然界中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研究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与环境间的联系时,必须将相互联系紧密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观察。回答。听讲、思考。
由于学生整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不强,所以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可通过对宏观图片的观察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即以个体面对环境,更以群体面对环境。
一、什么是种群?
质疑:生活在一个养鱼池中的生物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每种生物的总和构成了什么?(学生回答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出种群的专用名词。)进一步质疑:如果这个养鱼池中有鲫鱼群体,且有鱼苗、小鱼和大鱼。那么,是否鱼苗、小鱼和大鱼各组成了不同的种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判断,对学生作出的判断理由用副板书的形式记录)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7的概念,划出关键词。解释关键词(一定区域、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含义。设问:前面进一步质疑问题回答的理由是否合理?检测反馈: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A、一亩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D、一个果园里的五棵苹果树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用概念进行判断。学生讨论对答案说明理由。
由于种群概念较抽象,教师通过有目的的一步一步质疑,逐步引导到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概念。
过渡
如果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同种生物数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发生变化,数量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思考
进一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思维冲突,引入下阶段的学习。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2)“J”型曲线的生物学含义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S”型曲线的因素(2)“S”型曲线的特点
视频(或材料展示):一定区域内某种群变化(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或大草履虫数量的增长)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条件优异的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数是如何变化的?环境条件一般的情况下,种群内的个体数又是如何变化的?①个体数量的增加与什么有关?[画出横轴(时间)与纵轴(个体数)]②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会如何?③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边讨论边画出“J”型曲线。解释(根据曲线分析):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基本上的理想状态也仅是大致符合。研究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者趋势。设问:如果此环境中,种群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如何?(引导学生从对环境的依赖、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在学生描述结果的基础上,在“J”型曲线上画出“S”型曲线)对两根曲线不重叠处作出解释,然后分析“S”型曲线的特点(只需点出S曲线上有一个渐近线)。
观察、思考、分析思考、回答:与出生率有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增加。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听讲、思考。讨论、交流有限的食物;种内和种间的竞争;个体数减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听讲、思考。
通过具体实例的解释,及两根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的说明过程时,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种群数量增长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提出阅读P78的课文内容和讨论的提纲:①目前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指导了那些方面的工作?②人们是如何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指导防治虫害工作的?③如要控制虫害的数量,应在“S”型曲线上的哪一点进行干预?补充:目前人类应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待鱼类的捕捞,如伏季休渔期的政策等。
阅读P78的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听讲并可以补充另外一些例子。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中,促进学生能理解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能感悟到科学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的指导作用。
小结
以问答形式引导:①自然种群为什么会不会按“J”型曲线增长?②制约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的因素有哪些?③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是何种曲线变化的规律?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何在?
思考、回答:
在对重要的概念复习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PAGE
1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3课时)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设计思路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也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本课通过实例和图解简要介绍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种内竞争和种间的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在教学设计时,通过白蚁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这条主线,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认识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再借用所学知识分析卡巴森林鹿群的资料,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的观点。最后通过亚洲象资料的分析,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目标达成度的反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能列举、辨认种内互助、种内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文字、视频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2.明白用概念图的方式梳理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生物界的相对稳定”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种内互助、种内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
难点:1、区分种内互助、种内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
2、初步形成“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白蚁生活的视频资料、阅读资料:卡巴森林的鹿群、亚洲象资料、
PPT。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播放有关白蚁生活的视频,讨论:1、白蚁的生存受哪些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2、白蚁有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设问: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白蚁的生存呢?
观看、思考、回答。思考。
由视频资料切入,即复习了旧知,又为新内容的学习进行了铺垫,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内关系2、种间关系
1、继续播放白蚁的视频,提示观看的重点:(1)、白蚁与哪些生物之间有联系?(2)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同时以副板书形式列出学生的交流结果:(1)白蚁与白蚁:同一蚁群中白蚁协同搬运食物。(2)白蚁与白蚁:不同白蚁群会发生争夺食物、栖息地的斗争。(3)白蚁与蚂蚁:争夺栖息地发生争斗。(4)白蚁与鞭毛虫:前者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料,后者分解纤维素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5)白蚁与寄生螨:寄生螨爬在白蚁的头及躯干上吸食其体液。(6)白蚁与食蚁兽:白蚁是食蚁兽的食物。3、用生物学术语描述以上关系,并解析概念。白蚁和白蚁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种内关系。
此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如同一白蚁群的协同搬运食物就属于种内互助。不同白蚁群之间因为争夺食物发生的斗争就属于种内竞争。白蚁和蚂蚁、鞭毛虫、寄生螨、食蚁兽是不同种的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种间关系。此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竞争。如白蚁和蚂蚁两种生物因为竞争栖息地发生的斗争就属于竞争。白蚁和寄生螨的关系属于被寄生和寄生。白蚁和鞭毛虫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食蚁兽以白蚁为食,它们之间就属于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指导学生就生物的关系举例,并把正确的实例写在板书的相应位置。6、出示阅读资料——卡巴森林的鹿群,讨论:(1)列举该资料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2)禁猎以后,鹿群的灭绝与上述哪种关系被破坏有关?(3)该案例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生物之间所发生的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使生物界保持了相对稳定。
按照提示要求观看。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讲。阅读教材举例、互相纠正。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有目的观看视频,提取有用信息。把有用的信息条理化。在举例、更正中引导学生正确辨认生物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的观点。
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并点评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
种内竞争
共生
寄生
种间关系
捕食
种间竞争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
(学习训练)
出示阅读资料——亚洲象的栖息地在哪里,分析其中的生物关系
阅读、分析、交流
能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PAGE
1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设计思路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知道了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本节课首先以“骆驼为什么会成为沙漠之舟”这样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作为切入口引入,通过阅读、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课前布置学生小组认领生物,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形态特征的比较,充分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然后利用视频、投影等适当的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野生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加深理解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通过看图说话感受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从现象到本质来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难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生物图片、视频。
学生课前查找长颈鹿、鲸、企鹅、猪笼草、仙人掌、生石花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投影:骆驼图片。设疑:骆驼为什么会成为沙漠之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骆驼凭借自身特有的结构和功能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并生存和繁衍至今。事实上,地球上每种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环境中,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思考、交流。阅读课文。小组介绍。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1、保护色2、拟态3、警戒色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并听听他们的介绍。联系我们第四章学习的生物的类群,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被子植物、鱼类、鸟类和蝗虫等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受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都具备了不同的适应方式。播放视频:青蛙和雷鸟的保护色。投影:雷鸟、叶蝉、变色龙图片。设疑:青蛙和雷鸟从外形适应环境条件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保护色的概念。投影:竹节虫和尺蠖图片。
设疑:1、这些是不是保护色?2、马达加斯加败叶螳螂是保护色还是拟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拟态的概念投影:体色特别鲜艳的毛虫、臭鼬和响尾蛇的图片。设疑: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能使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那么如此鲜艳的体色是否也是对环境的适应?出示图片,创设情景:误吃毒蝴蝶的小鸟。
设疑:警戒色的动物有什么特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警戒色的概念。归纳: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本质
。
总结: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设疑:植物界有没有拟态现象呢?投影:生石花图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环境相适应。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投影:一组雷鸟图片看图说话:雷鸟的______设疑:雷鸟的遭遇说明了什么?投影:百灵、雉鸡和狐。设疑:百灵、雉鸡具保护色,能否避免肉食动物的攻击?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设疑:为什么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引导学生得出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主要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投影:大熊猫图片。设疑: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学生分组介绍自己认领的生物。思考、交流。阅读课文。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保护色的概念和特点。学生观察、比较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观察、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聆听、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回答。思考。观察、感悟。学生分组讨论,看图说话。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分组讨论、交流生物对环境适应具相对性的原因。思考、交流。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连贯性。通过阅读使学生对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概念是人为划分的,在教学中不必过于深究,教学的关键是认识到这些现象都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小结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PAGE
1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1课时)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设计思路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主题五“生态系统”的开节篇,主要讲述了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教材的开头部分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的第一段。着重分析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首先结合长颈鹿、鲸、企鹅、猪笼草、仙人掌、生石花等不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引入什么是环境;通过视频认识构成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利用图片资料和分析自然界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总结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作用,并分析在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因素。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都是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2、说出水、阳光和温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解读生物图片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强化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生物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自然界里的生物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有动物,有植物,还有微生物,这些生物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
听讲。
第五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
投影:长颈鹿、鲸、企鹅、猪笼草、仙人掌、生石花的图片以上这些生物,你了解它们吗?尝试将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填写在表格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本节开始我们学习生物与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环境不仅是生物生存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播放视频:草原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设疑:影响草原动物牛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生物环境?哪些属于非生物环境?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结合图片,小组迅速讨论、分析、填写表格。小组交流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观察并思考。思考、归类并回答。阅读课文,了解非生物因素水、阳光和温度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启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阅读使学生对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1、水对生物的影响2、阳光对生物的影响3、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投影:生物体含水量图片有水才有生命。水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通常占动植物体重量的2/3以上。投影:干旱的沙漠和热带雨林、生石花和仙人掌。引导学生观察,并设疑:水对生物有哪些影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水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分布和形态结构。投影:海底图片。设疑:200米以下的海水区域有没有植物?为什么?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阳光对绿色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举例说明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投影:凤仙花、菠菜、蒲公英、杨、柳、小麦、人参、烟草、水稻、玉米、三七图片。⑴光照时间:长日照植物(如凤仙花,菠菜等);短日照植物(如烟草、水稻、玉米等)。⑵光照强度:阳生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如蒲公英,杨、柳、小麦等);阴生植物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如人参、三七等)。提问:联系我们第四章学习的植物的类群,哪些植物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投影:鲫鱼、猫头鹰、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光对动物的影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光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和生活习性。平时我们都喜欢吃广东的香蕉,可是家住海南的小强不服气,说他们家乡的香蕉比广东的香蕉还甜。家住山东的小飞更不服气,说他们家乡的苹果甜,香蕉也甜,你认为这是真的吗?投影:长颈鹿、企鹅设疑:如果长颈鹿被带到南极和企鹅做伴能行吗?投影:沙漠狐和极地狐。设疑:比较沙漠狐和极地狐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分布和形态结构。举例说明温度对生物的生存还有哪些影响?设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生物造成什么影响?反馈检测:1、古人云“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请你想一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2、我国西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动植物种类很多,而西北的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很少。你认为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投影: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图片。大雁往南方迁徙的原因是什么?
静听、回忆。观察、讨论、交流。思考并回答。静听、理解。小组讨论,并交流。静听、了解。思考、交流观察、讨论、交流。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观察、交流。观察、思考、交流。思考、举例。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分析并回答。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散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讲解和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讲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发散学生思维,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深化课内学习成果。
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水、阳光和温度,它们对生物的影响并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起作用,但对某一种生物来说,总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受到非生物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生物环境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静听并参与总结。
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
附:生物的生存环境
名称
生存环境
长颈鹿
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
鲸
海洋
企鹅
群居在地球上最寒冷的冰冻极地
猪笼草
亚热带地区
仙人掌
干旱的沙漠
生石花
非洲沙漠地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