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14: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读“人口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半球和纬度的组合是(

A.
北半球、中低纬度
B.
南半球、中低纬度
C.
南半球、中高纬度
D.
北半球、中高纬度
2.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是(  )
A.
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
B.
水上城市威尼斯-----法国
C.
平遥古城-----山西省
D.
丽江古城-----湖南省
3.世界人口总数达30亿、40亿、50亿分别是在1960年、1975年、1987年。则从30亿到70亿,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段最长的是(  )
A.
从30亿到40亿
B.
从40亿到50亿
C.
从50亿到60亿
D.
从60亿到70亿
4.下图中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
5‰
B.
10‰
C.
15‰
D.
20‰
5.读甲、乙两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据表,关于甲、乙两个国家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和229.9人/千米?
B.
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
C.
甲国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
D.
乙国可能面临就业压力过大
6.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与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
汉语
英语
B.
英语
汉语
C.
英语
西班牙语
D.
汉语
俄语
7.某市2015年初总人口为100万,出生率15‰,死亡率为5‰,那么该市2015年度自然增长的人口数是(

A.
20000
B.
15000
C.
10000
D.
5000
8.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原因是(

A.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
地处河流下游,水能资源丰富
C.
地处沿海平原,便于欣赏海上风光
D.
热量充足,降水稀少
9.五四青年节,张宇同学通过电子邮箱收到外国朋友的一段祝贺视频。该朋友的头发黑而卷曲、皮肤呈黑棕色、嘴唇厚且向外翻。根据其外貌特征,该朋友最有可能属于(  )
A.
黑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白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10.一位外国友人,身穿白色长袍,手拿一本《古兰经》,用阿拉伯语与人交流。你推测他最可能来自(  )
A.
印度
B.
日本
C.
澳大利亚
D.
埃及
11.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原地区
D.
雨林地区
12.甲聚落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聚落叫(  )
A.
村庄
B.
集镇
C.
乡村
D.
城市
13.宋徽宗当年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肇庆之名沿用至今,这说明(  )
A.
聚落可能会被人们放弃
B.
人们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C.
聚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性质的改变
D.
聚落的名称一旦确立,一般不会改变
14.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快
C.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稀少
D.
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15.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
A.
70亿
B.
80亿
C.
90亿
D.
100亿
读漫画《过年回家》,完成下列各题。
16.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①劳动力短缺
②国防兵源不足
③资源短缺
④增加社会负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从2011年开始,联合国将在每年的4月20日举办“中文语言日”纪念活动。下列关于汉语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语言
B.
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
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18.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列环境与当地环境不相宜的是(  )
A.
阿拉伯人穿白色长袍,戴头巾
B.
荷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C.
因纽特人住在冰屋
D.
华北平原推广竹楼式民居
19.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有(
)
A.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B.
国防兵源充足
C.
劳动力资源过剩 
D.
利于经济的增长
20.梅西是阿根廷运动员,因脚法出众,被称为“新马拉多纳”,是当今世界足坛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有关他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班牙语、基督教
B.
英语、基督教
C.
汉语、基督教
D.
西班牙语、伊斯兰教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反映了由
_________演变为_________的过程。
(2)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说明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_________,占地规模不断_________;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______,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聚落的交通将会越来越拥挤。
(3)聚落的常见形式有_________与_________。
(4)关于聚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A.聚落变得越小越好
B.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扩大范围
C.世界上多数城市聚落都在变大
D.北京应将低矮的旧房子变成高楼大厦
(5)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地区,容易形成城市的是_________。(多选)
A.河流附近B.山麓地带C.公路、铁路附近
D.高山高原E.热带雨林F.南极大陆G.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2.看下图回答问题,如图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你见到这种行为你会怎么办?
23.你认为漫画反映的问题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4.读下图完成问题: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_____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流或公路可伸展成_____________状。
(2)三个聚落中,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2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并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2.【答案】C
【解析】巴黎塞纳河岸位于法国。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
3.【答案】A
【解析】世界人口总数达30亿、40亿、50亿分别是在1960年、1975年、1987年。可见从30亿到40亿增加10亿人用了15年,时间最长。
4.【答案】B
【解析】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也就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图中看出,甲地的人口出生率是15‰,人口死亡率是5‰,所以甲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5‰-5‰=10‰,故选项B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领土面积,所以两国人口密度分别是51.7人/千米?和229.9人/千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2.4%和-0.01%;甲国人口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6.【答案】A
【解析】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因其是汉族的主要语言,使用汉语的总人数超过12亿;英语使用的范围最广,和其早期拓展的殖民地统治有关,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7.【答案】C
【解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的人口=总人口×自然增长率,100万=1000000,1000000×(15‰-5‰)=10000人。
8.【答案】A
【解析】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故农业相对发达,河流下游,地形相对平缓,水能资源不丰富。
9.【答案】A
【解析】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较高;黑色人种皮肤、眼睛呈黑色,头发卷曲,鼻形扁平,嘴唇厚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型宽平,鼻梁和身材皆为中等高度.根据其外貌特征,该朋友最有可能属于黑种人。
10.【答案】D
【解析】埃及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属于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该宗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11.【答案】A
【解析】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分布密集,如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聚落规模小,分布稀疏,如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干旱的荒漠、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地区。
12.【答案】D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的人口数量较少,自然景观改变较小,建筑物较低,道路较稀疏;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多,自然景观改变较大,建筑物较高,道路密集。
13.【答案】C
【解析】肇庆古称端州,乃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宋徽宗当年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肇庆之名沿用至今,这说明聚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性质的改变。
14.【答案】C
【解析】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密度大的地区不一定自然增长率高;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状态,已引起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沿海平原和盆地,人口更为集中,因其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适合人类居住。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口会稀少些;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15.【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16.【答案】C
【解析】该漫画反映的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增加。
17.【答案】D
【解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18.【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居住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少雨,穿白色长袍,戴头巾是为了反射阳光,避免阳光照射;荷兰地处大西洋沿岸,风力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因纽特人聚居区位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所以建造了冰屋居住;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
19.【答案】A
【解析】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
20.【答案】A
【解析】阿根廷位于拉丁美洲,受欧洲殖民的影响,大部分信奉基督教,除巴西和一些岛国讲葡萄牙语,其他国家大多讲西班牙语。
21.【答案】(1)村庄
城市
(2)增多
扩大
变多
(3)乡村
城市
(4)C
(5)ACG
【解析】结合图示得知:该图反映的是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的增多,占地规模不断扩大,聚落的建筑群不断的变多,交通也会也来越拥挤;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结合各选项:并非所有的聚落都在变大,更不是越小越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聚落都在变大;有时也该尊重现有的格局,维护历史遗迹;容易形成城市的条件有河流附近、公路、铁路附近、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2.【答案】制止这种行为,并且告诉他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解析】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23.【答案】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
【解析】如图,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4.【答案】(1)河流
平原

(2)C
C处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交通便利
【解析】从图中看出,A、B、C三处乡村聚落都靠近河流,水源丰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流或公路可伸展成带状;从图中看出,C处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25.【答案】乡村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迁出地:人多地少、生活困苦、教育、医疗条件差。迁入地:更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乡村向城市迁移带来的影响,正面影响:增加劳动力,活跃市场。负面影响:造成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问题。
【解析】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农村人口迁向城市的原因有:①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市里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本身就是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困难,基础设施条件差。目前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活跃城市商业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会扩大城市规模,占用耕地资源。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工业污染、噪声干扰、犯罪率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