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21:00:01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大学(节选)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相关文言知识。
2.理解《大学》中
“三纲”、“八目”的涵义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学》中
“三纲”、“八目”的涵义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一思想在《大学》中得到了集中、明确的阐释。朱熹曾说:“《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领会《大学》为人处世的精妙。
创设情境
导入教学
二、
作品介绍及解题
1、作品简介
作品的内容概述,地位及影响。
2、解题
理解“大学”的含义。
了解文题
走近作品
三、
整体感知
全文内容梳理:
第一段:总述《大学》的纲领和内容
第二段:对“诚意”的阐释
第三段:对“正心”的阐释
第四段:对“齐家”的阐释
第五段:对“治国”的阐释
第六段:对“平天下”的阐释
理解文章大意
四、
解读文本,把握作品内涵
(一)整体感知第一段内容(微言大义)
1.理解“大学之道”的涵义及“三纲”的关系。
2.理解“大学之道”如何实现。
3.理解“八条目”的涵义及关系。
4.理解“修身”的地位及作用。
(二)整体感知第2-6段内容
1.文本2-3段内容:慎独以诚意,去偏以正心,相合以修身。
2.文本4-6段内容:不偏见,推己及人,以德为本。
(三)深入理解第2-6段内容
1.如何理解“慎独”?
2.如何理解“不偏见”?
3.如何理解“推己及人”?
4.如何理解“以德为本”?
整体感知
细读文本
探究作品深层涵义
五、
探究作品现实意义
1.看部分大学的校训,探究《大学》的现实意义。
2.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阐释,探究《大学》的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
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
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宋代张载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大学》中所体现的治学修身思想与家国学说,与时下广泛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呼应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远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这需要青年一代努力为往圣继绝学,这样才能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课后作业:
  在文中挑选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评析,生发感悟,并将之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1
/
2(共53张PPT)
第四单元
大学(节选)
人教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二年级
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相关文言知识。
2.理解《大学》中
“三纲”、“八目”的涵义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大学》原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作品简介
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作者简介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虽然只有两千多字,却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学》是“四书”之首,在“四书”教育中,是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内容概述
1.大人之学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梳理
第一段:总述《大学》的纲领和内容
第二段:对“诚意”的阐释
第三段:对“正心”的阐释
第四段:对“齐家”的阐释
第五段:对“治国”的阐释
第六段:对“平天下”的阐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微言大义
大学三纲: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整体感知:第一段
大学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知止六步:止





近道三要:本末
始终
先后
内容概括
道的含义:路径、方法、原理、原则
高层次、高目标的修炼(与“术”相对)
内容理解: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内容理解: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整体感知:理解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亲,当作新。”
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止于至善:“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整体感知:理解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整体感知: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
亲民
内容
目标
儒家修学的三项
基本原则
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微言大义
大学之道,如何实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微言大义
步骤:知止六步
内容理解:知止六步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微言大义
顺序:近道三要
内容理解:近道三要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明德为本,亲民为末。
始终: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先后:本始为先,末终为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微言大义
内容:八条目
内容理解: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大学八目: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
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
齐家:整治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的含义
治学
治世
内容理解:八条目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的关系
治学
治世
治学是修身的基础
修身是治学的目标
内容理解:八条目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的关系
治学
治世
修身是治世的基础
治世是修身的升华
内容理解:八条目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的关系
明明德
亲民
内修——独善其身
外治——兼善天下
枢杻
内容理解:八条目
如何理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的关系
明明德
亲民
内修——独善其身
外治——兼善天下
根本
深入探究:
修身如此重要,文本中提到该如何修身了吗?
文本2-6段就是围绕“修身”展开对“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阐释。其中2-3段解释了如何修身的问题,4-6段阐释了修身与齐治平的关系。
深入探究:
慎独以诚意
去偏以正心
相合以修身
不偏见
推己及人
以德为本
文本2-3段
文本4-6段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慎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典故:暗室不欺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伯玉一贯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前,按照朝中礼制需要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暗室不欺”。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不偏见?”
原文: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典故: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自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去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并没有理会。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的。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推己及人”?
原文: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推己及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君子责己严以苛,待人宽以约。”
——《礼记》
典故:卧薪尝胆
勾践带领国人储蓄能量,只为东山再起。勾践自己穿素衣,食素食,自耕田地,而后百姓纷纷效仿,最终团结一国之力,恢复国力,一雪前耻。
深入探究:如何理解“以德为本”?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经世致用:
《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大学的校训,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
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大学的校训,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
经世致用:《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经世致用:《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经世致用:《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对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经世致用:《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经世致用:《大学》有何现实意义?
习总书记从《大学》中汲取养分,为党员干部标出了修身立德的制高点。我们也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训诫,养好私德、培育公德、拥有大德。
课堂小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在文中挑选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评析,生发感悟,并将之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
课后作业
感谢倾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