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二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8
年
5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教学目标】运用时间轴,了解春秋战国的时间分期。并借助地图和史料,认识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化,树立时空观念;运用多则材料,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种种表现,从而认识各国变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运用材料了解商鞅变法的秦国有利因素;借助多则文献材料,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耕战”为出发点,从“耕”、“战”和“保障耕战”的三个维度把握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而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利用多角度史料,认识对于商鞅变法意义的历史解释会依据立场不同、时代不同等因素而产生差异,从而得出较为客观且全面的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理解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授课
出示:材料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选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阶段特征
(一)历史分期
(二)阶段政治特征
分别出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和材料,认识政治上出现的变化
(三)大变革
出示:多则材料
分别从经济、政治格局、行政权力、社会阶层和文化学术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经
济:土地公有
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分封宗法
中央集权
行政权力:世卿世禄制
专职官僚
出示:多则材料,理解专职官僚的特征
社会阶层:世袭
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
民间(百家争鸣)
二、改革变法运动
(一)主要诸侯国的变法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出示:商鞅变法的国内条件。
设问:大变革时代背景之下的商鞅变法还有哪些自身的改革条件呢?
①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②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寻求人才,变法图强。
③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具有尚武精神
认同注重实用且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2.商鞅变法的内容
出示材料: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商君书·慎法》
商鞅变法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要做到“耕”与“战”。
(1)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设问:发展农业,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
土地、劳动力、赋税
土地:出示材料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劳动力:出示材料
重农抑商;鼓励移民
赋税:出示材料
鼓励小家庭制;统一度量衡
(2)商鞅变法内容之“战”
军功爵制度
出示两则材料:关于军功爵制度
选自《商君书》
设问:①阅读材料,思考商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强兵目的的?
②有什么作用?
出示材料:秦士兵奋勇杀敌场面
过渡:商鞅要想实现富国强兵仅仅是“耕”与“战”两个方面的变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做保障
(3)商鞅变法内容之“保障耕战”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建立县制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出示:材料
设问:依据材料,商鞅认为维护变法的方式是什么?
小结
3.认识商鞅变法
出示材料:1—6
设问:概括以下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思考他们为何会得出这样的认识。思考在解释历史时需要注意什么。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
顺应时代趋势,所确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忽视教化、严刑峻法、文化专制,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方法指导:历史解释会依据立场、时代等因素不同而产生差异。对于材料应审慎辨析与思考,并多角度认识商鞅变法。
小结: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但还存在文化专制、严刑峻法、轻视教化等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多角度认识它。但在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学法指导),所以总体而言,商鞅变法应该肯定,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变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引出春秋战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化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
运用多则材料,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从而为理解变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做铺垫。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变法,理解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主要体现在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会促进上层建筑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促进国力增强,这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材料了解商鞅变法的秦国有利条件,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发展趋势,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借助材料引出“耕战”这一思路。
学法指导:分析问题注重角度。
理解商鞅变法经济上打击了贵族,有利于地主阶层的发展。反映了由公田到私田的时代趋势。
认识军功爵制度,理解其在打击旧贵族,提高新兴地主阶层地位方面的作用。从而理解其反映了由世卿世禄到专职官僚的发展趋势。
认识商鞅变法加强人民的基层管理和实行县制保障了“耕战”的实施,同时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
多角度认识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
小结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商鞅变法内容具有广泛性,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一次彻底的变法。
认识对于商鞅变法意义的历史解释会依据立场、时代等因素不同而产生差异。
多角度认识商鞅变法,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共38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高二年级
历史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历史阶段特征
二、改革变法运动
1.主要诸侯国的变法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公元前221
春秋形势图
周平王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
——据张岂之等《中国历史·先秦卷》整理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战国形势图
对春秋霸主来说,灭掉对方使其变成自己手下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与敌国屈服、俯首贡纳,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而战国雄主则灭其国、兼其地。
——根据晁福林《论春秋霸主》整理
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加强
诸侯纷纷称“王”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
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
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战国策·赵策一》
行政权力:世卿世禄制
专职官僚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执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战国策·赵策一》
将相分立,文武分职
官员的选拔和任免
考核与监察
实行俸禄制
符玺制
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处大官。——《韩非子·人主》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荀子·王霸》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战国)秦杜虎符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晋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史记·秦本纪》
封邦建国
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社会阶层:世袭
流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旧封建领主贵族
战国士阶层
平民之有才艺者
平民之有军功者
流
动
流
动
不可流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经
济:土地公有
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封邦建国
中央集权
行政权力:世卿世禄制
专职官僚
社会阶层:世袭
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
民间
一、历史阶段特征
二、改革变法运动
1.主要诸侯国的变法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时期
各国改革
春秋
齐国
管仲改革
鲁国
魏文侯变法
经:相地而衰征
经:初税亩
战国
魏国
初税亩
李悝
吴起
经:铲除井田疆界,事实上破坏井田制
推行“尽地力”政策,开发土地资源
政:改变世卿世禄制;法治《法经》
军: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商鞅变法
秦国
内容
大变革时代背景之下的商鞅变法还有哪些自身的改革条件呢?
两千多年前的秦,偏处西北一隅之地,因贫穷落后而为先进的关东诸国视为夷狄,不得参与中原诸侯会盟。为此,秦孝公痛心疾首:“诸侯悲秦,丑莫大焉”。
经济弱势和政治粗糙,秦国的社会状态也处于一体化弱势中。
秦人虽然很早就与西周有接触,但仁义教化、礼乐制度究竟植根不深,而戎狄遗俗则根深蒂固。
秦孝公继位后,开始招纳贤士,为秦国吸取大量人才。
大变革时代背景之下的商鞅变法还有哪些自身的改革条件呢?
两千多年前的秦,偏处西北一隅之地,因贫穷落后而为先进的关东诸国视为夷狄,不得参与中原诸侯会盟。为此,秦孝公痛心疾首:“诸侯悲秦,丑莫大焉”。
经济弱势和政治粗糙,使秦国的社会状态也处于一体化弱势中。
秦人虽然很早就与西周有接触,但仁义教化、礼乐制度究竟植根不深,而戎狄遗俗则根深蒂固。
秦孝公继位后,开始招纳贤士,为秦国吸取大量人才。
秦孝公是凭借他自己对变法实际情况的把握……结合秦人的特点以及秦国人民的尚武精神和功利心态,还有秦人对国家富强的渴望,进行商鞅变法。
秦国虽然有世袭贵族和世卿世禄制度,却发展并不完整……作为变法的主要阻碍者,贵族势力不完整,也为君主推行变法提供现实可能,为变法推行降低了门槛。
——据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整理
大变革时代背景之下的商鞅变法还有哪些自身的改革条件呢?
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2.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寻求人才,变法图强。
3.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具有尚武精神
认同注重实用且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商鞅(约前390—前338)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商君书·慎法》
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土地
劳动力
赋税
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土地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可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劳动力
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劳动力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又以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之人耕秦地,优其田宅,而使秦人应敌於外,大率百人则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
——《文献通考》
重农抑商
鼓励移民
商鞅变法内容之“耕”
赋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鼓励小家庭制
统一度量衡
度:计量长短的工具
量:计量容积的器皿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
秦孝公十八年,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
商鞅方升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内容之“战”
商鞅变法内容之“战”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阅读材料,思考商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强兵目的的?
实行军功爵制度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内容之“战”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韩非子?初见秦》
商鞅变法内容之“保障耕战”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选自杨华《商鞅变法与秦兵制》
百县之治一形。
——《商君书·垦令》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伍
什
里
邮
亭
乡
县
五家
十家
百家
五百家
千家
五千家
万家
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内容之“保障耕战”
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商君书·开塞》
焚烧诗书、明法令
商鞅变法
时代趋势
耕
土地: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公有
土地私有
劳动力:重农抑商
发展农耕
赋税:小家庭、
统一度量衡
发展农耕
封邦建国
中央集权
战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世卿世禄制
专职官僚
保障
措施
连坐法、设县制
封邦建国
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与统一
认识商鞅变法
概括以下学者对商鞅变法的认识,结合他们的身份和立场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思考历史解释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1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荀子·强国》
材料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认识商鞅变法
材料3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4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
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
认识商鞅变法
材料5
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政治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认识商鞅变法
材料6
法家政治,是以臣民为人君的工具,以富强为人君的唯一目的,而以刑罚为达到上述两点的唯一手段的精密构造出来的古典的极权政治。任何极权政治的初期,都有很高的行政效率;但违反人道精神,不能作立国的长治久安之计。秦所以能吞并六国,但又二世而亡,皆可于此求得解答。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认识商鞅变法
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
2.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所确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忽视教化、严刑峻法、文化专制,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感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