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四 《赤壁之战》(二)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四 《赤壁之战》(二)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20:59:19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赤壁之战(二)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四)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够总结“有资于治道”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艺术的分析,体悟人物对话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结合文本,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和英雄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激趣
回顾上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引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为分析文中的对话艺术。紧扣对话艺术与“治道”之术。
明确:《赤壁之战》围绕孙权的七次对话,
次次“有资于治道”,
要准确把握《赤壁之战》中的孙权这一人物形象,
了解其“治道”之术。
二、赏读孙权的七次对话艺术
(一)孙权的第一次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孙权——鲁肃
分析:
鲁肃审时度势,积极向孙权献言,希望及时控制荆州,并与刘备联合抗曹,并指出孙刘联盟的三大有利因素。
鲁肃的大段陈词之后,并未描写孙权的对话,而只是略写一句“权即遣肃行”。
此时孙权虽然无话,却胜似有话,这表明孙权在认真听取鲁肃建议的同时已经充分断定了这个建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并决定迅速采纳。
(二)孙权的第二次对话:静水流深
孙权——诸葛亮
分析:
从诸葛亮的话中能感受到一种“盛气凌人”的威压:“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此时被曹操打得抱头鼠窜的刘备经过诸葛亮的这一包装,虽还无立锥之地,却已经提前与孙、曹鼎足了,这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气魄。而他在提高自己主公的政治地位的同时,也把孙权放到了曹操的对立面。进而赞曹操一统华夷的雄风,叹自己主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然后话锋一转“愿将军量力而处之”,称霸北方的曹操是英雄,逃遁至此的刘备也是虽败犹荣的英雄,而孙将军您又该如何打算呢?您以前的对操政策如果继续延用的话,“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则“祸至无日矣”!
与诸葛亮的话相比,孙权的话极简短,却极有力。孙权作为英才盖世的杰出领导者,哪能受得了跪倒在别人膝下的屈辱?但他不动声色,反将一军“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在脱口而出的回答中直指刘备集团的痛处——你们刘备集团已经被曹操打败,要投降也应该是你们呀,凭什么让我投降曹操!这简短的对话已初步透露了孙权不愿投降、要与曹操对抗的决心。两人其实在对答之间互探虚实与口风!
(三)孙权的第三次对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孙权——诸葛亮
分析:
诸葛亮先把刘备与守义不辱的王室之胄——田横比,再把刘备与孙权比,这两比刺激了“神武雄才”的孙权,落魄的刘备集团尚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势头正盛的孙权岂能轻易言降!于是便有了“孙——亮”的再一次精彩的对话。终于,这位年轻有为的东吴霸主爆发了!喊出了“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诸葛亮及时向孙权分析曹操有三不利:
一是劳师袭远,系强弩之末
二是不习水战,所谓“地不利”
三是附操着非心服,所谓“人不和”
诸葛亮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尤其是对曹操劣势的分析及对三国鼎立的未来形势的预测,使面对强敌的孙权顿时“大悦”。
(四)孙权的第四次对话:无语
孙权——张昭等
分析:
听到群下“众议”,均不合“孤意”,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权起更衣。孙权的失望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通过上厕所来离开这个尴尬的场地。
(五)孙权的第五次对话:肝胆相照,心心相印
孙权——鲁肃
分析:
君臣再一次对话,这番话引出了孙权的沉重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此时,孙权将鲁肃与张昭等“诸人”对比,充分肯定鲁肃的过人眼光和主战态度,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至此,孙权的抗曹决心更趋坚定。
(六)孙权的第六次对话:决心已定,慷慨激昂
孙权——周瑜
分析:
周瑜作为东吴一名不可多得的战将,对孙权的“神武雄才”大加赞扬,精辟地分析了东吴的优势,直陈曹军的种种不利和己方的有利条件:
政治上: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我方迎敌属于“为汉家除残去秽”,赢在道义。
地理上:曹军远涉江湖,不习水土;我方“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赢在地利。
军事上:曹军且已久疲,尚怀狐疑;我方“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赢在人和。
指出“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所以“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同时,周瑜已经想好了具体的作战策略,并决定一马当先,力打头阵,“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了文臣武将的力挺,就有了孙权慷慨激昂的第五次对话。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一个“老贼”活生生地表明了孙权的怒气与决战态度,也表明了大丈夫在“数雄已灭”后应有的担当精神。此处的对话描写,孙权善听善纳、拍案而起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
犹如火山喷发,孙权此时的抗曹决心已无人能阻挡,他的第六次对话紧承第五次对话顺势而来,更是震撼人心。孙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有复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这一“拔”一“斫”,既生动地表明了孙权斩钉截铁的决心,也彻底断了还想言“当迎操”者的念想。
(七)孙权的第七次对话:成竹在胸,运筹帷幄
分析:
此时孙权对于谁做先锋、谁为后援已是周密考虑,早有部署,成竹在胸。孙权这最后一次对话很有意思。如“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既表达了对周瑜的关心与信任,又是在使用激将法给其施加压力。此言一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周瑜既会感到掏心窝般的信任,也会陡然产生巨大的压力:我一定要彻底打败曹操,决不能给主公添麻烦;如若我败退回来,让主公再与曹操来一场血战,我堂堂周瑜还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越表示关心,越说万一战事不利你便退回,由我再与曹操决战,周瑜便愈感责任重大,他的血性就越发贲张,他的作战潜能就越能被激发出来。于此,孙权的语言威力和驭人之术才能可见一斑。
三、小结
纵观孙权这七次对话,我们发现孙权不愧为一位富于政治远见与军事谋略的卓越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在战前就已预感到曹操的严重威胁,敏锐地感觉到只有联刘抗曹才能保住东吴的江山社稷。整个战前决策过程,面对曹操的战书恐吓,面对东吴内部主战与主降两派的激烈争辩,孙权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即使是主降派的意见也耐心倾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坚定了抗曹决心。而对于主降派他并没有进行惩治,这也体现了成熟的政治家的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同时,孙权实际上已在积极进行战前的准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孙权的严谨周密和指挥若定。
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被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给宋朝皇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榜样,告诉宋朝以及后世皇帝一个“有资于治道”的历史经验:对待强大敌国的威胁,恐惧无济于事,只要正确决断,弱国是可以战胜强国的;而作为一个国君,处理军国大事,一定要谨慎老练,既要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又要冷静分析,善作决断。
突出重点。
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这其实是在无声之中表现了孙权的善听、善纳和善断。
感受“静水流深”的艺术魅力:
这含而不露的语锋中体现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感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魅力: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远大追求的政治家。
感受孙权“无语”的尴尬:
体会局面的复杂。
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君臣那份“肝胆相照”的珍贵。
体会那一份决心已定后的慷慨。
感受那一份运筹帷幄的从容与坚定。(共19张PPT)
北京版
选修(四)
高二年级
语文
第二单元
赤壁之战(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够总结“有资于治道”的历史经验。
《赤壁之战》的对话的艺术——有资于治道
《赤壁之战》围绕孙权的七次对话,
次次“有资于治道”,
要准确把握《赤壁之战》中的孙权这一人物形象,
了解其“治道”之术。
孙权的第一次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①“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③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④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鲁肃的意图:建立孙刘联盟
指出联盟的三大理由:
1.
有利可图
2.
有机可乘
3.
有隙可乘
孙权的第二次对话:静水流深!
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的意图:助推孙刘联盟
诸葛亮激将法: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孙权的反激将: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对答之间,互探虚实
孙权的第三次对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操者,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孙权的第三次对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①“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③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四、孙权的第四次对话:无语!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
孙权的第五次对话:肝胆相照,心心相印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孙权的第五次对话:肝胆相照,心心相印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孙权的第六次对话:决心已定,慷慨激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孙权的第六次对话:决心已定,慷慨激昂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孙权的优势 
曹操的劣势
政治上
为汉家除残去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地理上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远涉江湖,不习水土
军事上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且已久疲,尚怀狐疑
孙权的第七次对话:成竹在胸,运筹帷幄
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孙权的第七次对话:成竹在胸,运筹帷幄
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第七对话的结果:三国鼎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曹操军败走华容道
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被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给宋朝皇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榜样,告诉宋朝以及后世皇帝一个“有资于治道”的历史经验:对待强大敌国的威胁,恐惧无济于事,只要正确决断,弱国是可以战胜强国的;而作为一个国君,处理军国大事,一定要谨慎老练,既要广泛听取臣下意见,又要冷静分析,善作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