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家国天下:《求谏》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10
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梳理课文,积累文中相关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体会、学习其求谏艺术。
3、通过分析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中国封建帝王以“君道”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积累文中相关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体会、学习其求谏艺术。
2、通过分析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中国封建帝王以“君道”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教学难点:
理解“君道”的意义,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导入知人论世整体阅读感知
问题探究
内容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课前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有了大致的了解,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求谏》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这节课我们走近唐太宗,聚焦这个人物。1、文化背景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2)《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2、写作背景《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题解:“求谏”,重点在“求”。“求”什么?为何“求”?怎么“求”?“求”的结果如何?要求:听范读课文,注意标注的重点的字的读音及断句,
同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梳理课文,积累文中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完成表格,了解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仔细体会、学习其求谏艺术
。(时间、主要言论(行为)、目的、求谏艺术)
第一段:
积累重点:古今异义:举措:文中义:言行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颜色:文中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燃料。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冀:希望
贤: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以为贤能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保全
藉:借助古今异义:至于:文中义:到了
;今义:
表示另提起一事钳:名词活用为动词
紧闭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被动句主要言论(行为):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目的:表明求谏态度坚决
求谏艺术:以史为鉴,连用“四”必,表明态度
第二段:
积累重点:致理:使国家达到治平事:名词活用为动词
侍奉古今异义:相遇:文中义:相互对待;今义:遇见彼此数:多次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变直、锯直
。“争”同“诤”
通假字
直言谏诤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被动句
省略句刍荛:粗野之人罄:使动用法,使……用尽。狂瞽:愚劣的能力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预:参加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虚心。
时间:贞观元年主要言论(行为):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目的:虚己纳谏
求谏艺术:比喻论证
君臣关系
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制定谏官随入制度
第三段:积累重点:是以天下丧乱
宾语前置句夙夜:从早到晚恒:常常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短处、缺点。安:怎麽
时间:贞观五年主要言论(行为):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目的:自我修正
,望大臣接受谏语,从而谏人。
求谏艺术:引用史实,列举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表达心声第四段:积累重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但:只怨滞:怀怨于心而固结不通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句次第:
伦次忤:
忤:冒犯、触犯。
更:再。时间:贞观八年主要言论(行为):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gèng)言求谏艺术:推心置腹,态度诚恳第五段:积累重点:信:确实属文:写文章“伎”通“技”:各种技艺商略诋诃: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芜词拙迹: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见通现
:显露、暴露举:指出愆过:过失中:
切中因:
于是勖:
勉励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宾语前置句
时间:贞观十六年主要言论(行为):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目的:勉励大臣,积极进谏求谏艺术:类比论证,(
照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形体是美是丑,魏征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
)赞念魏征。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第六段:积累重点:有通又
纂组:织造五彩丝带女工:古义: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今义:女性工人首创:古义:首先倡导
;今义:遇见彼此渐:开始金、玉:名词作状语
用金、用玉是:对或1:有的
或2:有时
或
3:或者竟:终究时间:贞观十七年主要言论(行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鼓励随时进谏求谏艺术:对照史事,吸取史训
1、唐太宗求谏的态度是积极的,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
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
1)改变态度,打消进谏者顾虑。
2)不断鼓励臣子积极进谏。
3)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小结:
我们看到唐太宗采取了积极态度,为了打消进谏者顾虑,放下作为帝王的威严,营造君臣相得的和谐氛围,以诚相待,坦白无私,不断鼓励臣子积极进谏。还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
。唐太宗虚己纳谏,不讳过失这对一个帝王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
2、处于权力巅峰的唐太宗为什么要虚己求谏,他认为纳谏有怎样的必要性呢?
1)了解执政的得失,不断修正自己,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2)自身的实际体会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3)人有弱点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4)君臣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纳谏对臣子也有益。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总结:
唐太宗认为主动纳谏可以使民无怨滞,天下太平,并且可以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不断修正自己,所以求谏对君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还提醒大臣,皇帝和臣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纳谏对臣子也有益。同时他还希望臣子也能虚心纳谏,使得纳谏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求谏》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君臣配合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刺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唐太宗明确提出“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这样的治国理念。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等,圣君、贤臣,相互不配合,使唐初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唐太宗与魏征也成为历史上圣君贤臣的典型。唐初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清朝乾隆曾说:“唐贞观,太宗以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民为邦本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他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一书中,对于治国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己纳谏,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更准确的说法是“以民为本”,因为唐太宗的名字中有“民”字,唐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回避使用“民”字,于是成了“以人为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政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修身治国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书》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德行,即使你是皇帝上天也是不会辅佐你的,相反却可能会惩罚你。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贞观政要?
论政体》意思是说“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天子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就要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这句话是统治者为人纯正,就可以安定天下。同样再说提高个人修养
的重要性。文体现唐太宗治国思想
有三方面1、君臣配合
2、民为邦本
君道
《贞观政要》的思想核心
3、修身治国
1、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gē)直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明太祖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唐太宗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贞观之治”——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2、
今天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封建帝王制度中的“君道”思想呢?
为了限制高度集中的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所以君道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阻塞(sè)、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君道”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这也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如: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残忍暴虐、晋灵公任情喜怒等,昏庸的君主失信于臣、失信于民、失信于天下,大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虚心纳谏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批评与建议。如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我们要感谢那些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诚恳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颜、触忌讳也。”这是魏征对于唐太宗纳谏做法的看法,今天你对纳谏怎麽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运用引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写500字左右的短文。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感知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学习其求谏艺术。体会中国封建帝王以“君道”为核心的治国思想
。
明确
“君道”内涵
进一步认识
封建社会“君道”正确认识“君道”,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探求文本的现实意义巩固提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共51张PPT)
家国天下:《求谏》
人教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二年级
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梳理课文,积累文中相关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唐太宗求谏的积极态度,体会、学习其求谏艺术。
3.通过分析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中国封建帝王以“君道”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知人论世
1.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2)《贞观政要》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2.写作背景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整体阅读感知
题解:“求谏”,重点在“求”。“求”什么?为何“求”?怎么“求”?“求”的结果如何?
听读课文,注意重点的字的读音及断句,同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太宗威容俨(yǎn)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zhèng),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jiè)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gěng)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guī)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chú
ráo),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qìng
)其狂瞽(gǔ)。”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sāng)乱,莫不由此。朕今夙(sù)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shè),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gèng)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zhǔ)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dǐhē),芜(wú)词拙(zhuō)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qiān)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xù)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zǔ),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zuǎn)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第一段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今异义
言行举止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
古今异义
脸色
希望
谏诤,知政教得失。
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定语后置句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
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
借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贤能。
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
能独全其家。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保全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古今异义
到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
闭
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被动句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
贞观初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求谏态度
坚决
以史为鉴,连用“四”必,表明态度。
第一段
第二段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使国家达到治平
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古今异义
相互对待
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
屡次、多次
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
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锯直。
通“诤”直言谏诤
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被动句
省略句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
割草打柴
,借指粗野之人。
使动用法,使……用尽。
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
愚妄无知
谦辞
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商议国家大事
参加
必虚己纳之。
使动用法,使……虚心。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贞观元年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虚己纳谏
比喻论证
君臣关系
制定谏官
随入制度
第二段
第三段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
此。
是以天下丧乱
宾语前置句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
从早到晚
常常
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形容词用为名词,短处、缺点。
若不能受谏
,
安能谏人?”
怎麽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贞观五年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自我修正
望臣受谏
从而谏人
引用史实
表达心声
第三段
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名词作状语
向上
向下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只
怀怨于心而固结不通
下为百姓所怨
被动句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
近来
伦次
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
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
冒犯、触犯
战惧,岂肯更言!”
再
比见人来奏事者
定语后置句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贞观八年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不以为忤
渴求进谏
推心置腹
态度诚恳
第四段
第五段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
确实
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写文章
通“技”,各种技艺。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商略诋诃: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
芜词:杂乱无章、没有条理的言辞。
拙迹;低劣的技艺
“见”通“现”
显露、暴露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宾语前置句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
指出
过失、过错。
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
切中
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
通“现”:显露、暴露。
于是
人勖之。
勉励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贞观十六年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勉励大臣
积极进谏
类比论证
赞念魏征
第五段
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
织造五彩丝带
之渐。
古今异义
女工:
女子的工作。
首创:首先倡导。
开始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
名词作状语
用金
用玉
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
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
做
代词,有的。
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
有时
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
或者
终究
之祸,可反手待也。”
时间
主要言论(行为)
目的
求谏艺术
贞观十七年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鼓励随时进谏
对照史事
吸取史训
第六段
问题探究
1.唐太宗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
(1)改变态度,打消进谏者顾虑。
(2)不断鼓励臣子积极进谏。
(3)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
总结:
我们看到唐太宗采取了积极态度,为了打消进谏者顾虑,放下作为帝王的威严,营造君臣相得的和谐氛围,以诚相待,坦白无私,不断鼓励臣子积极进谏。还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
。唐太宗虚己纳谏,不讳过失这对一个帝王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
2.处于权力巅峰的唐太宗为什么要虚己求谏,他认为纳谏有怎样的必要性呢?
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1)了解执政的得失,不断修正自己,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2)自身的实际体会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3)人有弱点
(4)君臣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纳谏对臣子也有益。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总结:
唐太宗认为主动纳谏可以使民无怨滞,天下太平,并且可以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不断修正自己,所以求谏对君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还提醒大臣,皇帝和臣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纳谏对臣子也有益。同时他还希望臣子也能虚心纳谏,使得纳谏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求谏》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
君臣配合
治国理念: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清朝乾隆曾说:“唐贞观,太宗以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诸人,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下者,未有如此之盛焉。”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民为邦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篇》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贞观政要?论政体》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修身治国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周书》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论政体》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君道》
内容延伸
1.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
“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注: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泛指古代帝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明太祖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2.
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封建帝王制度中的“君道”思想呢?
为了限制高度集中的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所以君道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阻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君道”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这也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如: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残忍暴虐、晋灵公任情喜怒等,昏庸的君主失信于臣、失信于民、失信于天下,大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课堂小结
虚心纳谏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批评与建议。如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认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我们要感谢那些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诚恳批评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
布置作业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颜、触忌讳也。”这是魏征对于唐太宗纳谏做法的看法,今天你对纳谏怎麽看,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运用引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