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两个辛亥年的“革命”
两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1851年,金田起义,农民阶级建立“天国”,却成封建化政权;
1911年,武昌起义,资产阶级建立“民国”,终成民主化丰碑。
民族认同与民主丰碑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概念阐释:
19世纪末
1912年
4月
1911年
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
第一篇: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
第二篇: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
第四篇: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谈评价
辛亥革命
第三篇: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言成果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偶然与必然?
事发突然:
保路运动
鄂军镇川
意外爆炸
名册遗失
情势危急
枪声自起
武昌首义
各地响应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
保路运动纪念碑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大清百姓参加美军运输车队为联军运粮
思考:图中汉人百姓
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德国驻军区域,士大夫为店铺重新起名,“德昌”
“德胜”“德永”,比比皆是,各国驻地皆同;还有给侵略军送“万民伞”的。北方下层社会原本刮起痛恨洋物之风,八国联军入后,则以附洋为时髦。天津民家户户挂白旗,行人也手持白旗,上写“某国顺民”。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思考:北方士大夫和下层百姓的行为说明民族存亡呈现怎样的状态?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必然概率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
材料一
实属必然:
(1)政治:清廷民心丧失,民族国家意识弱化,民族危机严重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新学堂
留学生
引爆
社会
商绅
合体
士绅
地方化
军制改革
取消科举
新式教育
鼓励工商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编练
新军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
思考:清廷改革与革命有何关系?
阶级:新军、士绅、立宪派倒向革命
实属必然:
(1)政治:清廷民心丧失,民族国家意识弱化,民族危机严重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
(2)社会:清廷改革客观上准备条件,加速革命进程
【典例分析】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同盟会(革命政党)
、
兴中会(革命团体)
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材料二
1894
1905
1907
浙皖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4
1911.10
武昌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6
萍浏醴起义
1895
广州起义
排满
革命
实属必然:
(1)政治:清廷民心丧失,民族抵抗意识弱化,民族危机严重
偶然革命与必然选择(话背景)
(2)社会:清廷改革客观上准备条件,加速革命进程
(3)组织:革命政党成立,革命思想传播
(4)军事: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深入新军宣传
事出偶然:
(1)导火线:保路运动
(2)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因时而动
主动作为
唯物史观
(1)时间:
(3)主力:
(4)结果:
(5)影响: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新军冲进武昌城
湖北军政府旧址
湖南10.22
陕西10.22
山西10.29
云南10.30
江西10.31
贵州11.4
浙江11.5
江苏11.5
广西11.7
安徽11.8
福建11.9
广东11.9
四川11.27
湖北10.10
十月十日
武昌起义
一城起义
全国响应
武昌首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湖南,会党出身的焦达峰来不及做官服,索性一人批一条白带子,上面写上官职,盖上大印,到后来需要还愿封官的太多,来不及专人批发,干脆由各人自己领白布条,自己写官职。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真革命与假革命?
思考: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枪声骤起与新陈代谢(看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政权性质: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
京
公
历
民国纪年
五色旗
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民族认同与民主实践
十八星旗:汉族十八省
大清黄龙旗
皇权至上
满清永存
汉族光复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
五色旗
思考:旗帜变化代表民族观怎样的变化?
民国成立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退位诏书
【合作探究】《诏书》体现出何种政治智慧?
于民族、于国家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帝制终结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审时度势的至佳选择;
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领土主权与家国认同得到完整延续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内阁总理)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2.3.11《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概括约法主要内容,并简要评价?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宪政实践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召开党内高层会议时说,非常时期,他必须独揽大权,最后大家同意采取总统制。但是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颁布的临时约法则将“美式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思考:革命派这么做的目的何在?这么做有何影响?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
影响: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和宪政原则,
一定程度造成民国初年的动荡不安
宪政实践
【合作探究】结合学案材料,请选择一个
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
材料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
革命没有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乱。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成功说:近代化里程碑;民主进程的丰碑
政治
经济
思想
习俗
●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说:“两个没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结语:辛亥革命是要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
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传承辛亥精神,践行民主共和,振兴中华民族,是我辈应当坚守的责任!
●辛亥评说与精神传承
思考:学习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课后拓展:辛亥革命中的四川人物
利用网络、图书馆或走访搜集辛亥革命中的志士的相关材料,了解四川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比如:邹容、喻培伦、秦炳、雷铁崖、蒲殿俊、罗纶、张澜、吴玉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