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年级:高一
学科:历史必修二
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矛盾《子夜》
材料中的哪些东西让吴老太爷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什么问题?
你印象中的清朝传统旗袍是什么样子?
唯美的、精致的、华丽的……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宽松肥大、保守呆板
鸦片战争之前
清代男女服饰
封建专制制度下——等级森严
清代官服标识(补服)
西装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1949)
在鸦片战争后,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租界中出现华洋杂居现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富商、洋行职员等,因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常仿效洋人,开始穿起了西服、西裤。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礼
义
廉
耻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满族妇女衣着
清末
妇女服饰
民国
改良旗袍
民国上袄下裙
宽松肥大、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美观
变化趋势?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
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80)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时尚——绿军装
新中国建立后: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服装
列宁装
干部服
布拉吉
文革“绿军装”
70年代的时尚
——碎花衣裳
20世纪50—70年代:蓝、绿、灰、黑的“海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政治性、保守性
开放性
①政治因素;
②经济基础;
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从穿暖到穿好,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女装:旗袍的改良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中山装:
列宁装:
特征: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趋势:保守、等级森严、单调向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小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时代特征
二、饮食方面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
(近代)
鲁菜:
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
粤菜:
五蛇羹、盐火鸡、烤猪……
川菜:
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北面南米
牛
排
披
萨
甜
点
西餐传入——异味相争
咖
啡
2.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后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西餐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部分
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西餐传入
传统中餐四大菜系
中西餐并行于世
比较中西餐饮食有何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要求、重科学即讲求营养等
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
(1)传入路线: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城市到市镇
。
(2)范围:西餐仅限于上层社会。
(3)对普通百姓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点心、罐头、冰激凌。
(4)传统的饮食文化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原
因
自然物产条件的制约
生活习惯的制约
经济条件的制约
中国人的饮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丰富多样、中西并行、互相融合……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21世纪
21世纪:吃啥不重要,团聚最重要
50年代
50年代:什么都是“奢侈品”
年代感受
60年代
60年代:一桌白菜盛宴
70年代
70年代:起早贪黑
“抢”米“抢”油
80年代
80年代:年年有鸡鱼
90年代
90年代:敞开犒劳自己的胃
三、居住建筑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封闭、等级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完全现代
旧式家具
新式家具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旧中国的城市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小区
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的居室
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家居西化。
三:
居室建筑的变迁
【小结】
四、社会风俗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落后的习俗?这些习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特征:删繁就简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50年代结婚照
60年代结婚照
70年代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婚礼。
上个世纪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在照相馆里假背景下的婚礼。
90年代结婚照
爷爷奶奶50s
大伯70s末
大姑80s中期
小姑90s初
爸爸妈妈世纪之交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冰箱/彩电/洗衣机
空调/音响/录像机
房子/车子/票子
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
下令剪去辫子。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古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女子裹足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传统社交礼仪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丧葬形式吗?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旧习
改变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戊戌变法时发出变革呼声,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相应法律。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四:
习俗风尚的变迁
【小结】
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衣
食
住
俗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建立后
改革开放后
长跑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
列宁装、干部装、布拉吉、绿军装
丰富多彩
南米北面
西餐出现
物质匮乏
凭票供应
丰富多样
营养均衡
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房屋拥挤
陈设简单
中西合璧
建筑多样
剪辫放足
改变礼节
婚丧简化
政治色彩
休闲娱乐
展新风尚
西化
变迁趋势:
民主化
大众化
思考: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跪拜礼与西方鞠躬礼在实质上的不同,指出跪拜含有臣服的意思,符合中国“礼”使人柔顺屈从的总原则……20世纪初年,反对跪拜礼的呼声随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而高涨。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1.经济发展:工业文明传入;
3.思想观念:自由平等观念传播;
2.政治变革:资产阶级改良;
4.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认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另一面”。
材料一: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大公报》1903年4月
材料二:商人讲究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斗富争雄,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申报》1907年9月
1.西化严重,盲目崇洋;
2.奢侈浪费、攀比斗富。
材料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同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分化态势……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仅会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向好,而且会使来之不易的区域协调发展局面发生逆转。
——《人民日报》2017年2月
3.地区差异、贫富悬殊。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民主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加速;
存在地域和城乡的严重不平衡;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既吸收了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探究问题二】
1.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政治上: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的变革。
总之,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带来的影响?
想一想
本课小结
变迁表现
变迁原因
变迁意义
衣
食
住
俗
外因、内因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科学理性化
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体现。
1
2
3
理性学习
坚守本色
提倡节俭
适度消费
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全盘西化
盲目崇洋
奢侈浪费
攀比斗富
地区差异
贫富悬殊
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1.(2014年福建卷)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
2.(2010年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自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预期约定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B
3.(2014全国新课标II)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4.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
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
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B
D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