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复习(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复习(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5-24 22:50:0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3.1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单元的重点,让同学们对环境污染的类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且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分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教学目标]
1.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教学难点】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案1:可以利用单元导语和本节开篇的情境导入。
方案2:可借助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对环境污染的描写导入。
方案3:朗诵节选自《地球,您好!》的歌词导入。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由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黯淡无光;当冰山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当城市的车川流不息,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对环境污染概念的讲解可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从原理上解释,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必要求学生机械背诵。)
二.环境污染及类型
(老师提问) 读环境污染景观图,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污染。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
(教师举例)
局部污染,表现为点源污染,如某个工厂的噪音污染、热污染等
区域性污染属于面源污染,如造纸厂、印染厂、电镀厂等废水对河流的污染,巨型油轮沉没造成的石油污染,而大气污染往往具有全球性。
(师生讨论)(具体步骤)
1先让学生读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污染物图,说出水污染物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2教师课进一步说明水污染各类物质的危害,如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并影响渔业。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热污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3然后再让学生课下仿照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污染物图,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质的来源比较容易理解)
(学阅读教材)教师课作如下解释:四类污染源可概括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交通运输既具有生产性由具有生活性,但以生产为主。
因为教材位专门讲述交通运输带来的污染,教师可作简要介绍。
对于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示意图可作如下说明:
某种污染物可来自不同的污染源,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都可产生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造成水污染,工业生产和生活都可产生大量的垃圾。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
(学生预习)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点拨)
首先要强调,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危害的是人类的生存。然后,说明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其危害的大小由多种因素所决定。
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可以伦敦烟雾事件或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简单进行介绍,注意运用数据说明。慢性危害则是教学的重点,应向学生讲清楚慢性危害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案例分析)
教材以水俣病的发现作为案例,很具典型性,教师也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他案例,在作补充。教学中,可用某种化学物质的富集效应的具体数据为例,把化学物质的富集作用讲清楚。
(学生活动)对于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最后课前让学生收集素材,课上开展活动,也可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写成科普短文或办一期板报。
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强调我国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但造成当前污染的严重程度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目前的污染状况会影响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对原因略作解释,为以后给学生讲解发展与污染和治理的关系,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铺垫。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物的类型多、区域广、危害大。教材以水污染为例作了说明,教师可进一步补充资料增加学生的感受。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环境污染的危害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随堂练习】
1.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B.由于环境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C.人类的生产水平越高,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
D.当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的污染物时,环境会永久地丧失自净能力
2.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①任意排放工业“三废”②土壤的次生盐碱化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3.下列人类活动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①城市中越来越多市民购买家庭轿车 ②农民在麦收后燃烧秸秆
③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装备 ④街道上彻夜通明的霓虹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把环境污染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是依据( )
A.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分 B.按环境要素分 C.按污染物来源分 D.按环境要素划分
1.A 2.C 3.D 4.A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自己预习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并且知道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3.1环境污染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和环境污染类型的划分。
2.理解勤,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学习案例分析的方法。
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知识预习】
1.
1.
2.由____和____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主要包括____ 污染、____ 污染以及____污染等。我国七大水系中有近 的河段以及近 的城市河道,河水不能饮用。
3.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是一个 型缺水的国家;而水污染造成的____型缺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精讲点拨】
读“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将下列地名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河南 ②安徽 ③山东
④江苏 ⑤洪泽湖 ⑥高邮湖
⑦长江 ⑧苏北灌溉总渠
⑵淮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贫乏的地区,请分析原因。
⑶目前,淮河水污染造成的损失 远远超过旱涝灾害,其污染主要由于沿岸开设大量的____ __ _______ 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国务院1995年发布施行相关条例明令禁止兴建上述企业。
⑷探讨如何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
【达标检测】
1.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B.由于环境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C.人类的生产水平越高,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
D.当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的污染物时,环境会永久地丧失自净能力
2.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①任意排放工业“三废”②土壤的次生盐碱化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3.下列人类活动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①城市中越来越多市民购买家庭轿车 ②农民在麦收后燃烧秸秆
③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装备 ④街道上彻夜通明的霓虹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把环境污染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是依据( )
A.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分 B.按环境要素分 C.按污染物来源分 D.按环境要素划分
5.下列条件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 )
A.排放源高度低、大气稳定、高原地形 B.排放源高度低、大气稳定、盆地地形
C.排放源高度高、大气不稳定、高原地形 D.排放源高度低、大气不稳定、盆地地形
6.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的危害,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其中以直接危害更严重
B.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一般表现为急性危害
C.环境污染的间接危害一般表现为慢性危害
D.慢性危害常通过食物链,历经较长时间的积累而成
7.除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外,其它原因造成的水域污染,称为非点源污染。1985年,在美国总长约290万千米的河流中,受非点源污染的河流长约26.6万千米,其主要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类型见下图。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关于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64%的河流主要受来自农业的污染
B.美国47%的河流主要呈现泥沙污染
C.美国8.7万千米厂的河流主要呈现农药污染
D.美国主要受采矿污染的河流与主要呈现病源菌污染的河流长度相当
⑵导致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
C.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 D.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⑶根据图示资料,要减轻河流非点源污染,农业生产应减少 、 的投入。
8.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不断加剧、日益严峻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于( )
①工业化快速发展 ②城市化进程加速
③人口增长迅速 ④生产力落后,治理污染能力低
A. ①② B.①②③ C.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不属于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 )
A.类型多 B.区域广 C.易治理 D.危害大
中国每年产业垃圾的增长率约10%,生活垃圾增长率约9%。由于垃圾增长速度太快,使垃圾的处理率不断下降。每年因堆放垃圾而最终被废弃的土地超过6600公顷。这200亿多吨垃圾,大多堆放在城市周围,使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除了包围城市的垃圾山,还有垃圾河。据测算,全国垃圾总量的13%—20%直接倾倒进江河。完成10—11题。
10.我国垃圾总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各种生活、生产用品生产采用不易降解的原材料
B.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消费量大增
C.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D.我国大量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洋垃圾”
11.大量堆砌的垃圾引起诸多污染问题,不包括(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 土壤污染
12.对于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确的说法有( )
①农村地广人稀,危害不大,不必治理 ②先发展,后治理
③合理规划,有计划的发展 ④向排放污染的单位处以罚款用以治理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我国的经济布局不匹配
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C.解决我国资源问题,主要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实现自然资源自给
D.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且应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
14.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以放射性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B.环境污染由农村向城市蔓延
C.生态破坏的范围很大,但已经得到控制
D.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5.右图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 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高 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1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变迁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高加固。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⑴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⑵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⑶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参考答案:
课时一 环境污染的概念、分类及危害
【课前自主学习】
①环境质量下降 ②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
③大气污染 ④水体污染 ⑤土壤污染
⑥化学污染 ⑦物理污染 ⑧生物污染 ⑨废气污染 ⑩废液污染 11固体废弃物污染 12噪声污染 13辐射污染 14光污染 15生产污染 16生活污染 17全球性污染 18区域性污染 19局部性污染20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21破坏建筑物
22改变地球气候环境23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24免疫功能
25直接的 26间接的
问题与思考: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进入环境的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或者废弃物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时,就造成了环境污染。
【课后巩固拓展】
1.A 2.C 3.D 4.A 5.D 6.A
7.⑴D ⑵A ⑶化肥 农药
3.2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编写人:梅延生
寄语: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业污染、治理和预防的相互关系。
明确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生态工业园区。
3.明确农业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4.了解当地工业污染或农业污染的状况,选择突出的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知识预习】
工业污染的防治
清洁生产
定义: 。
清洁的
基本内容 清洁的
清洁的

目标

循环经济
定义:
原则
基本原则 原则
原则
基本特征 。
根本目的 和 。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建设依据
农业污染的防治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______,而且还会 土壤,并造成水体 。因此,施用化肥,要控制使用 和 ,力求做到 。
大量使用农药,增加了害虫 性,提高了农业 ,污染了土壤和 ;杀灭_____;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 的 、 的 、 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不施用 ,它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 ,以生长出“更 ”的食品。
有机农业施用 肥料,主要依靠______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优势在于产品是不受 的 食品。
【精讲点拨】
.背景资料: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养殖业的发展,使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防治任务更为艰巨,并危及农产品安全。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如何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限的食品资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现代农业在极大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 。
(2)有机农业不施用 ,它利用“ ”培育“更健康”的 ,以生长出“更 ”的食品。
(3)有机农业施用 肥料,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优势在于产品是不受 的 食品。
【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属于循环经济行为原则的是 ( )
①减量化原则 ②再使用原则 ③再循环原则 ④可持续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5、目前,我国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 )
①末端治理 ②全过程控制 ③分散治理 ④浓度控制 ⑤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2001年8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香把“国家生态工业(志堂)建设示范园区”匾郑重递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梁胜利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中国开始探寻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据此回答6~7题。
6、广西“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B、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D、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7、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工业布局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生产协作 D、交通运输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完成8~10题。
8、下面关于农业污染物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农作物和土壤污染
B、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水体污染
C、废旧塑料——白色污染
D、农业机械粉尘及工业烟尘——大气污染
9、农业污染的特点有 ( )
①发生时间长 ②影响范围广 ③毒害残留短 ④危害深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能够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有 ( )
①水体富营养化 ②生物防治 ③发展有机农业 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1、下列图表表示清洁生产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空白图框内。
A、产品废弃处理 B、产品批发零售 C、产品生产制造 D、产品包装运输 E、产品使用回收 F、原材料加工 G、资源的摄取
(2)清洁生产从 到生产制造、到消费使用和 等全过程都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的 、清洁的 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4)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
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 ,并拓展到

(5)实现清洁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是依靠 才能达到目的。
12、读莱茵河下游某监测站含磷化合物年平均浓度变化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河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 。
(2)河水磷含量增加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3)莱茵河流域著名的工业区名称是 。莱茵河磷含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该工业区进行了 和 等措施。
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
(相当于石油 单位:千克)
B
D
环境第四单元 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也是地理教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可加强社会调查,或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情况,以及通过案例分析,采取讨论的方式,加深有关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明我国环境管理主要原则和制度的现实意义。
3.体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4.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说出环境壁垒和绿色产品的含义。
5.尝试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调查,锻炼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
6.理解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7.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8.增强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体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增强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时安排]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预防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对比教材中两幅景观图,分析说出导致该地环境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结合教材中创设的问题,引出对人类身的管理,即进行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交待清楚环境管理的内容按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即突出”范围”、“职能和性质”来划分不同的环境管理类型,以免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混淆。
(板书)
(提问)让学生说出各环境管理类型的对象和目标,如资源环境管理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学生分析)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或水域环境等进行区域环境管理的分析。
按管理的职能和性质来划分的类型
该“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提前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如案例材料的呈观方式、各角色小组和主持人的分工方式、“环保听证会”的程序设计等。在保证听证会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既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激发其合作意识。在“主持人”总结归纳出解决该农药污染问题的主要措施、让全体学生直观感知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之后,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观点或措施以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以适当的评价。
(看图分析问题) 教学中可利用教材中两幅插图“污水处理厂”、“无烟工厂”,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体现或反映了环境管理方面的哪些基本原则。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说出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人口众多,经济还较落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要看到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然后再引导学生纵观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让学生说出我们应从中得到的深刻教训有哪些。
阅读教材问题情境中的案例,结合所提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北欧国家出口“酸雨”的事件虽然是源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而属全球环境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回顾或归纳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哪些,例如某些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并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行动,从而过渡到“国际环境保护行动”的教学。
(教师总结)
目前在国际舞台上已掀起了环境保护热,采取了多方面和多形式的国际环境保护行动,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讲授“国际合作”时,可先让学生加深对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想象在环保领域可开展哪些方面和形式的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比较复杂,“环境壁垒”的教学中只需讲清其含义和两种类型
(教师讲解后,小组讨论)
在对绿色产品的含义简要介绍之后,可指出我国的绿色产品首先在食品行业出现,并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绿色食品”,引导学生思考推行绿色产品和实行“绿色标志”制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哪些。
第三部分
对“公众参与”内涵的讲解,可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明确公众参与的概念,二是理解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是认识青少年包括高中学生在公众参与中的态度和责任。
(学生阅读)“知识窗——公民的环境权”,可指出公民享受环境权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教师提问 ) 抵制盲目“高消费”,倡导适度消费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获取了在日常生活中去思考和实践保护环境运动的机会,这也是公众参与中首要的行为准则。
(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倡导“家庭绿色消费模式”?我们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消费模式?讲授时可结合教材所给的“绿色消费”的材料,让学生各举出一个实例;也可由教师说出“穿衣”方面的绿色消费(如适当消费、节水洗涤、无磷洗涤等)、“住房”方面的绿色消费(如选用对健康无害无毒的装修材料、选用带环境标志的家电、选用节能灯和节水卫生用具等),然后由学生讨论在家庭中应该以哪些行动倡导“饮食”和“出行”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在你和你家庭的消费中有没有与绿色消费相悖的行为,应该怎样改进?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让学生通过“绿色社区模式图”认识绿色社区所包含的硬件和软件内容。还可进一步让学生对照该图,想一想自己所在的社区(在城市是居民委员会辖区,在农村是村庄)在哪些方面还需整治或改进。
该活动是对“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这一教学内容的总结、扩展和升华。因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讲述的公众参与的行为准则进行简要总结,再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还应具备哪些行为准则,则最后对照20项环保行为的表现来检验自己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板书设计】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环境管理类型。
1、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一般可分为:
2、按照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一般可分为: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等
三 国际环境保护行动
四、国际合作
1、世界各国应广泛开展环境保护领域的经济、技术等的国际合作。
2、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五、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政府引导型和非政府引导型。
2、绿色产品
六、什么是公众参与
七、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八、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
【随堂练习】
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联合国迄今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在     举行。  (  )
A.里约热内卢  B.约翰内斯堡 
C.斯德哥尔摩  D.北京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4.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即将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了解和体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4.1环境管理
【学习目标】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选择题
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联合国迄今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在     举行。  (  )
A.里约热内卢  B.约翰内斯堡 
C.斯德哥尔摩  D.北京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4.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即将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5.下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在我国先后批准的正确的顺序是 (  )
①《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②《气候变化框架公约》③《生物多样性公约》④《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⑤《京都议定书》
A.②④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①④③②
6.垃圾回收再利用是世界性的潮流和时尚,推广“分类垃圾箱”的好处有 (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减轻大气污染,保护臭氧层 ⑤美化城市街道环境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7.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恰当围海造田,有可能引起海岸侵蚀
  B.过度开采海滨砂矿,会减少人工养殖海产品场所
  C.对鱼类掠夺式捕捞,会引起鱼类资源严重衰退
  D.海水污染的海产品,食用后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
8.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  )
A.火山地震 B.大气污染
C.水体污染 D.海平面上升
9.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达成可持续发展共识10年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迟缓,其根本原因是 ( )
A.发达国家没有承担起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
B.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承担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资源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人口素质差异造成的
10.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孟买建一化工厂,这一思路反映了 (  )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
读“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2.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13.当前,关于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
B.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了,环境问题就不存在了
C.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D.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14.近些年探测,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始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CO2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表达了控制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的共同愿望,已有很多国家政府批准执行。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却拒绝批准。表明( )
①人类的发展观变化 ②美国对很多国际事务持双重标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③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日趋加强 ④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5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据此回答16~17题。
16.《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 )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意大利
17.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①杀菌消毒 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 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二、综合题
18.(20分)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1)为获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理由是 。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理由是 。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国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理由是 。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理由是 。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理由是 。
19.读“地球大气臭氧低值范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 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位置在 极上空。
(2)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出
的 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使
大气 层中的臭氧分解。
(3)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增
加,其主要危害是 。
(4)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青藏高原上空发现夏季时存在着一个臭氧“低谷”,最低时要比周围地区少10%,10月以后“低谷”逐渐消失,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氟里昂的泄漏 B.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喷气式飞机的尾气排放 D.大气的垂直运动
4.2 国际行动 学案
目标分析: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这条标准侧重于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是整个地球共同的事情,如果不加以解决,后果严重,也许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第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就必须全球合作,任何一个的国家是不能自己解决这种全球事件的,这就需要全世界的力量来进行合作研究;第三,全球合作是需要统一指挥的,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或是机构来对各个国家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人员和机构进行管理,这就牵扯到最大范围内的环境管理——全球环境问题管理。这里可以列举很多全球环境问题合作项目或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等。
学习目标:
1.认识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2.通过案例、信息收集等方式了解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努力履行国际公约的情况。
学习重点: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表现。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
学习过程:
一、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表5、2 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
通过对表5、2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了解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会国家数目及会议上各国达成的共识与协议。
课下探究:登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银行以及其他有关国际环境合作组织、中国环保总局等网站,了解有关国际合作进展情况。
阅读《全球最高层次的环境管理会合作——2002年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1.本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是联合国迄今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
2.本次会议代表们围绕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水、能源等五大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一些新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规定了相应的时间表,为改善正在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带来了一丝希望。
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我国在履行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方面有哪些积极的行动?
2.相关议定书分别是关于哪些方面的问题?
3.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参与了哪些国际合作项目?合作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4.通过案例③的学习了解我国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作的努力。
5.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政府在改善大气环境、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等方面的履约情况。
思考
1.你认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对于保护全球环境有重要意义吗?为什么?
2.你认为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4.3 公众参与
目标分析: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这条“标准”旨在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其设计落脚点在学生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上。在了解了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之后,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就应该内省自身应该在环境保护中应持有的态度,应担负的责任以及应采取的行动,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所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非常重要的。请看下面一段阐述:
生产(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第三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众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如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帝国主义政策等等,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批判。而生活领域(居民生活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例如,目前在中国,除了企业的污染(点源),面源上的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居民生活造成的,如垃圾问题。公众一般认为污水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排放的,但目前生活污水的比例逐渐增大。例如,北京市的生活污水已经占污水排放的将近一半。
人们还有一些错误的环境意识,如享乐主义、过度消费,认为个人造成的污染很小、无碍大局等等,还较多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特别是在我国以往的环境教育及宣传中,较多地过分地强调企业或社会的破坏性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忽视公民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个人行为单独来看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如果是一个村庄、一个小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球,那末对环境的影响就十分巨大了。
学习目标:
1.认识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
学习过程: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优势:
作用(工作方向):
我国NGO活动情况:
案例④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站(WWF China)为儿童建立“地球的孩子”网站
通过学习,了解该网站设立的目的,了解网站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体会公众参与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2.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1)环境伦理的概念:(补充)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逐渐形成的一定信念、习惯、传统,用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判断行为善恶与否,以及人类对自然尽什么样的义务等。
(2)环境伦理的作用: 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与责任:
(4)环境道德主要内容:表5.4
课下探究活动:针对教材中表5.4中所列举的环境道德行为,进行一次调查访谈活动,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不道德行为,探究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拟定宣传内容,在全校及生活的小区开展一次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3.青年环保运动
案例⑤环保烈士索南达杰
通过案例⑤的学习,激励学生树立伟大抱负,做一名环境保护战线上的勇士。
思考:
1.你认为是不是应该提倡环保领域中的见义勇为行为,为什么
2.你觉得环境道德还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你认为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活动
“活动”目的: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案、形成法规性条例(及环境管理)作全方位的认识,并促进自己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第二章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课题: 资源及其生态保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集中于对资源和生态问题的研究和保护措施提出自己的相关得看法和对策!!
二、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选修内容的最后的一节课,应该是综合前两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进行相应得回扣和总结,学生应该一总结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提示〗材料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2002年9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固然十分重要,甚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三个大而为所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读图和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4-2-5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33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 。
(2)弱水水源的补给源于 ( )
A.大西洋上带来的少量水汽形成的雨水
B.祁连山北坡极地大陆气团带来的低下雨
C.黑河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D.祁连山顶的冰雪融水
(3)弱水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其流量最小时期在 ( )
A.春 B.夏 C.秋 D.冬
(4)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5)该地区也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源之一,沙尘暴大多发生于春、夏、秋、冬的 季,其原因 。
参考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D (3)D (4)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工业的发展耗水大增;用水过度、不合理、不节约,中游的过度用水使处于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缺水退化 (5)春 那里春季降水很少,而气温渐暖,蒸发渐大,缺乏植被的干旱沙地也以无雪覆盖;冬季冷锋活动很频繁,多以西北风形式吹扬沙尘影响到华北地区。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在学生的 学习和理解消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疑点 ,在讲课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疑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将强!
十一、学案设计
第二章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2.3 资源及其生态保护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1.理解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资源和生态保护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形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3.掌握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初步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能够针对某一生态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知识预习】
一.自然资源保护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问题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资源问题不同,试举例说明。
3.如何理解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4.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是什么?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什么措施?
二.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 和 ,使农村 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3.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1)东部沿海地区:
以保护 为中心,建设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和沿海 . 生态系统。
(2)东北松嫩平原地区:
建设 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和 复合经营系统。
(3)黄淮海平原区:
以 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 ,建设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秸杆多层次利用的农—牧结合系统。
(4)江南丘陵区及南方山区:
保护现有 ,发展 种养型 复合生态系统。
(5)长江中上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区:
建设土地利用率 .投入合理的 . 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牧结合型 农业经济系统。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进行水陆复合的防洪防涝以及种养结合型开发。
(6)西北区:
建设“ ”稳产.高产农田,发展 复合植被系统,治理 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
(7)西南区: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发展多品种
的种植业。保护 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生态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三.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 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 和 (如: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
(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 ,分解功能 ,易造成
(3)自我 和自我 能力都较弱。
2.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的 和 ;
(2)做好城市生态的 .景观布局. .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达标检测】
1.关于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荒山.戈壁.沙漠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许多生物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有规律 D.目前地核中的铁.镍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2.农村生态建设随内容是
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②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次与高效利用
③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
④发展生态庭院建设.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3.关于城市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B.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D.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量都较强
4.改造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关键是
A.鱼塘—台田模式 B.综合利用 C.使土体脱盐 D.选择耐盐碱作物
5.资源问题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地少水少,而南方地多水多 B.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表现的资源问题相同
C.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
D.华北地区资源问题是土地少,面积小
6.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自然资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B.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
C.对可再生资源可以任意开发使用
D.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严禁开发利用
7.城市生态系统的三要素是
①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人体 ②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③人工建设的社会条件 ④绿色植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及其贫乏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8-9题
8.该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地表水污染严重 ②径流量少
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④径流含沙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为防止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高耗水项目管理制度 ②合理开采,做到采补平衡 ③规划地下水禁采区 ④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各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区治理低湿洼地,建立商品粮基地
B.黄淮海平原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综合治理 旱.涝.盐碱,发展生态农业
C.南方丘陵山区开发能源,治理水土流失
D.黄土高原地区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水热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立体型的种植业
11.右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13题。
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课题:生态问题及其表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二单元中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在高考和相关的单元测试、大型考试中都会有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因此对于本部分内容应该注意对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把握和筛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
3.认识我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来说明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3.能够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应用所学的方法、知识开展调查与分析,并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中国环境危机意识。
2.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地理科学空间性、区域性特点的认识,树立地理科学是解决全球问题必备知识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地理素养是人文素养重要体现的观念。拓展地理学科的空间,改变学生以往只认“地”不识“理”的狭隘的地理认识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
难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把握会注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形成过程,因此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分析应该放在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体会上来,由于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成功。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45~46页内容,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说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森林人均蓄积量与世界的差距。
我国的森林分布有何特点?三大林区在哪儿?
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造成我国草场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2000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l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我国人均蓄积量为9.05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2)森林资源的分布:分布不均匀,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我国三大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是我国第一大林区;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喜马拉雅山东南部林区是我国的第二大林区;我国东南的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林区是我国的第三大林区,以人工林为主。
(3)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的的原因: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采矿等。
(4)我国草原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40.9%,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5)草场的退化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等
【阅读】阅读课本材料“我国的森林资源”, 从历史上的森林资源、现存的原始林数量和分布、人工林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一步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缺陷,我国森林总面积在减少,而且原始森林在锐减.森林总体质量在下降。
【思考】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板书】二、水土流失
【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据l999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l6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l7.2%;风蚀面积l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9.9%。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片
【思考】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1.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2.水土流失的后果:①降低土地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②使下游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等。
【探究活动】图3—6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什么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1.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重庆。
2.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
3.山西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这里植被稀疏,因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承转】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城市增多,致使水土流失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水土流失由广大农村逐步向城市蔓延。
【思考活动】试举例说明城市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在城镇化建设中,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水系,产生大面积裸露的地表或坡面,造成土体移动,泥沙流失,河道、水库及城市排水管网淤塞等。
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没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遇到大风天气,泥尘四处飞扬,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二是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候变化。城市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使城市原有地貌被不透水的硬化地面取代,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面的热辐射;城市中的工厂、机动车辆、家电等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释放出废热气,使得城市气温明显增高。三是淤积道路,堵塞管道,污染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极易形成水土流失,淤积城市蓄排水利工程,降低城市水利工程效益和城市防洪能力,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另外城市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城市市容景观,同时也影响投资环境,阻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土地荒漠化
【投影】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8%,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涉及l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旗)。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
【讨论】土地荒漠化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同时荒漠化还会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思考】荒漠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关。其中,自然因素是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少,大风天数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但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承转】那么,土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思考活动】下列资料描述的是土地荒漠化过程,试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其进行正确的排序。
①在较缓的坡地上,树已经被砍掉,并开辟成农田。于是土壤便暴露在风和水的侵蚀下。
②在干燥气候下,坡地土地还未开辟成农地,此时可维持树木和草的生长,这些植物的根具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③在缓坡上持续种植,当土壤肥力逐渐消耗到无法种植的时候,就改成放牧牲畜。同时,在另一片较陡的坡地上砍树,开垦种植。
④土壤流失严重,陡坡地岩石裸露,缓坡地沙土蔽天,农牧业完全消失。
⑤风和水再次作用在陡地上,于是牲畜便移往陡坡地放牧。而缓坡地则因过度放牧,几乎长不出草了。
【参考答案】②①③⑤④
【过渡】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阅读】阅读材料“沙尘暴袭击北京城”。
【提出问题】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需要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探究活动】根据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分析北京为什么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
【点拨】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地比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冬春季节,在强劲的西北风吹拂下,这些松散沉积物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因而,冬春季节北京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
【阅读】阅读课本第50页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了解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认识到我国沙尘暴的源地与荒漠化土地有很大的相关性。
【板书】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料展示】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目前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 000种,占总数的l5%-20%。野生植物如苏铁、珙桐、金花茶、桫椤等已濒临灭绝。上世纪在我国已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接近和濒临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和普氏原羚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l56个物种。
【图片展示】一些珍稀动植物图片,如藏羚羊、珙桐等。
【讨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工农业的发展等各种活动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阅读】阅读课本材料“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理解外来物种入侵会产生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思考活动】根据下图左边所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实例,阅读相关资料,从下图右边找出相应的原因,用直线连起来。
【点拨】
【总结】对比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分布)、成因、形成过程、危害。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现状(分布) 成因 形成过程 危害
森林资源匮乏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耕地面积(公顷) 森林草地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mm) 河流含沙量(%) 粮食总产量(万Kg) 人口(万人)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 %, 同时 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3)在这1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覆盖率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长两倍 (3)每公顷平均产粮下降了。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人均产粮减少。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二、水土流失
三、土地荒漠化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既然放手给学生,就应该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活动、讨论来解决自己能解决得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应该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
十一、学案设计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读图说出世界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说明生态脆弱区的类型与成因
3.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探讨主要生态问题的对策。
【知识预习】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上。
形成原因:(1)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___________比较困难,自身__________差。例如: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2)______密集区和__________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____交界带、________变迁带、____________过渡带、______________交界带、________交错带、_________交接带,以及____________易发区、___________严重区、________影响严重区等。
非洲荒漠化特别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国的生态危机
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_______原因;(2)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_________来研究其其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对下游地区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流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泥沙侵蚀总量和输沙总量都已经超过______。
长江上游_________破坏和__________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到__________库区的安全。长江中游,长期____________损害了湖泊的________功能,降低了________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读P40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_______________;给水过多导致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
【达标检测】
1.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是(  )
  A.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C.中温带湿润长白山区 D.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3.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都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C.都是山地、平原的过度带 D.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都有人为原因
  4.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5.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主要表现为森林破坏 B.中游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C.下游主要表现为河湖污染 D.主要是大型工程建设造成的
6. 内蒙古高原土地辽阔 , 资源丰富 , 发挥地区优势 , 发展经济 , 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 〉
A 开发东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B.建设人工草场 , 种植牧草
C. 大力植树种草 , 保护生态
D. 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读下表中的数据。回答7~8题。
国家 美国 新西兰 澳大利亚 中国 蒙古
每公顷草场养羊头数 1.94 11.58 1.17 0.96 0.6
7.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我国草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我国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B.天然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迅速下降
C.草场的载畜量很低
D.我国天然草场面积大,靠天养许即可
8.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为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的草场资源是( )
①温带草原 ②热带草原 ③河漫滩草原 ④高山草甸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读下列材料 , 完成 10~12 题。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 , 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 , 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 , 流水、风力、 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图4-2-4
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①物理及化学作用 , ②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 ( 如次生盐渍化 )
9. 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一石漠化
且黄土高原一一盐渍化
C. 云贵高原一一沙漠化
D. 江南丘陵一一红漠化
10.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强度大 , 多暴雨
人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11.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 , 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
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12.读“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 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 导致的 生态问题,最终导致 。
(2)选择甲图或乙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13.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耕地面积(公顷) 森林草地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mm) 河流含沙量(%) 粮食总产量(万Kg) 人口(万人)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 %, 同时 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3)在这1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D 7.C 8.C 9.B 10.D 11.B
12.(1)过度开采地下水 给水过多 土壤盐渍化 荒漠化 (2)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缺水而使植物枯死,土地荒漠化产生。(乙图。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经水分蒸发过程而在地表积累,使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产生)
13. (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覆盖率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长两倍 (3)每公顷平均产粮下降了。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人均产粮减少。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高寒草原地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一藏羚羊,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减少2/3
非洲维多利亚湖200多种地方鱼种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灭绝
1999年4月14日,国际鸟类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许多鸟类丰富的国家面临数十种至上百种鸟类濒临灭绝的问题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人类对珍稀动物的大量捕杀
物种的不合理引进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高寒草原地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一藏羚羊,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减少2/3
非洲维多利亚湖200多种地方鱼种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灭绝
1999年4月14日,国际鸟类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许多鸟类丰富的国家面临数十种至上百种鸟类濒临灭绝的问题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人类对珍稀动物的大量捕杀
物种的不合理引进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严重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危机第二章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课题: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如何保护自然资源进行了讨论,在高考及大型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
2.说明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说明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4.举例说明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
理解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危害。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它的重要性可以用承前启后来形容,真对本节课得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学习,从而得到相应的内容和信息。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图片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偿、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出现资源问题。目前,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自然资源
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一)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1)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①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②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i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ii还有12%的淡水为地下水,必须凿井提水方能获取。
iii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③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2)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以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来不充足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生产需求 工业用水
(1)人类对水的需求 农业用水
生活需求
(2)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表3.1
提示1.从总水量来看,亚洲、北美、欧洲多,大洋洲、中美、南美洲和非洲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径流量的多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状况等,如南美洲的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丰富地区与人口的分布地区不协调,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2.从各部门的用水比例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农业、生活,而非洲、亚洲、中东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且农业用水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这主要是由各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来决定的。
3.从生活用水的角度看,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洲的比例较高,非洲、亚洲和中关的比例较低。这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关。
(3)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社会用水扩大,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1)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二)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图3.2)。
⑴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⑵长江以北外流河区的广大地区
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⑶内流河区
属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已增至5497亿立方米,与1949年相比,净增4.34倍。
(2)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全国600多个城市中,2001年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达130多个。
思考你怎样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资源中的重要性
点拨南水北调工程,利用水循环的原理缓解了北方的缺水问题,达到了南北方的协调发展,为北方的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
阅读中国的水问题
通过这个阅读,需要能够了解:
中国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可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等问题。
⑴水多:共涝灾害多,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占三四成,涝灾占五六成。
⑵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
⑶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
⑷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已被耕种,面积为15.4亿公顷。其余虽有潜在的被开垦的可能性,但是或由于土壤肥力水平不高,或由于通达性受到限制,必须有较大投入才能有效利用。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思考
依据图3.4,分析以下问题。
1.依据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世界人口、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三条曲线,分析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
点拨: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越来越尖锐。目前人类已经面临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供求矛盾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动态平衡(如虚线所示),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将怎样变化
点拨:从图3.4可以看出,开垦土地只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前景将怎样变化
点拨:从图3.4可以看出,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能把这样的困境延缓一段时期。
4.你认为开垦土地、使农业产量翻番的可行性怎样 为什么
点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因为从图3.4提供的信息说明,耕地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中国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有1.28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2.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1)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耕地中日8.4%分布在东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
(2)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多于0.3公顷。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
3.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近年来,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图3.5)。
思考;你是怎样认识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点拨:在唐代以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发的土地在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增大,自唐、明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到了近代,可开垦的土地有限,加之各种建筑用地面积加大,而人口仍然快速增长,导致人均土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
目前我国人口仍然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下降的趋势。
思考1.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或实地调查,了解学校附近地区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点拨: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的方式进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当地土地局或实地进行考察,获得有效数据。
2.针对此种情况,建议采取什么对策
点拨:对于本部分,可以发挥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4.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由于人口增加,为了满足粮食供应的需求,人们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强度,致使土地退化严重,加上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施用农药等,使耕地受到严重的污染,更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到目前为止,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资源保证程度更低,特别是绝对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课堂讨论:结合我国的石油资源问题及其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来展开讨论,让学生体验到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性、紧迫性,从而为树立节约矿产资源的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读“几种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柱状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资料,算一算我国年人均径流量约为世界人均值的_________;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世界人均值的________;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值的_________。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_。
(2)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计划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我国耕地资源原来就很稀缺,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但耕地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等方面。“十五”计划中提出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___ ____,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参考答案:
(1)1/4 1/5 1/3 总量大.种类大.类型齐全 (2)缺水严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4分)
(4)水土流失  耕地沙化   土壤盐渍化   土壤污染   非农用地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第二单元的地一节内容,是一节承前启后的一个课时,其内容很具有总结合时间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本内容的活动中来就更好了。
对于对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设计应该更加注意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使之设计的问题更加鲜活多样!
十一、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1.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归纳其特点
2.读图说出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状况
3.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知识预习】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人为增强,全球_________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的影响,使大气中_________ 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___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出现_______的趋势。
影响:导致_________的调整;引起_______地区及陆地上的___________消融,导致全球__________,使一些_____________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低收入人群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能导致________ ______ ________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臭氧层遭到破坏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是大气层中的_________层中的_________。
1984年人们首先在________上空发现臭氧层。_______地区和我国___________上也有出现。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酸雨蔓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酸雨。
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1)对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对非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
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_________国,20世纪50年代_______洲和_______洲发现大面积的酸雨区,20世纪80年代扩展到__________。
我国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以南地区。具体分布在__________三角洲、__________三角洲和___________地区。
  形成原因分析(自然和人为):
  自然:_______________;人为: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森林锐减
森林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_________方面有重要价值,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等。
  ____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全部消灭;___洲和___洲原先的木材出口国变成了木材进口国。
  目前破坏最严重的森林带是 ,森林锐减的原因是______
  森林锐减会造成哪些危害: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水体污染
人类______和______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________水体,而且也污染了_____。
___________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__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_______污染和________危机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污水;_______废水;农业生产污染;海上石油泄漏等。
水体污染的后果:导致安全的________缺乏,饮用受污染的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_____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_______变化和___________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______、_________和具有_______害的___________地区的___________。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沙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个方面,也就是包括____变化和_________活动等。
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是:________恶化,___ __ __面积减少,___下降。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原因:____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___被毁,___遭破坏,__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_____的大量捕杀。
严重后果: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濒临灭绝,______减少。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垃圾污染与危险废弃物转移
原因: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及后果:占用_____,污染____,滋生_____,传播____,污染_____和_____,危害_____健康。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2.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梯田    B.丘陵    C.荒地   D.滩涂
3.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B.向河中排放污水,导致鱼类死亡
C.开发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 D.海啸发生,导致沿岸生物死亡
4.下列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空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水土流失
5.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
A.滥砍滥伐森林问题 B.文物古迹遭破坏问题
C.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D.滥捕野生动物问题
200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6—9题:
6.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  )
A.暖锋     B.台风   C.快行冷锋  D.反气旋
7.南北半球同时发生的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并普遍认为(  )
A.此时韩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B.此时澳大利亚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C.此时韩国和澳大利亚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D.此时韩国爆发的可能不是沙尘暴
8.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与韩国此次沙尘暴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日本   B.朝鲜   C.中国东部   D.蒙古国
9.根治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平均分布水资源的数量 B.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
C.修建防风墙,阻挡沙尘入侵 D.兴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10.下列属于采猎文明时期的主要人类行为是( )
A.人定胜天 B.天人相关 C.恐惧依赖 D.因地制宜
11.?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
12.20世纪以来,世界耕地退化的直接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急剧增长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非农业用地增加 ④土地荒漠化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酸雨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分布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北地区
B.在生产、交通、人类生活中使用大量的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
C.酸雨是指pH值大于5.6的雨、雪
D.酸雨只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
14.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19~21题。
15.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16.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酸雨 ③城市热岛效应 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图示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两个国家是:(只填写选定国家的字母代号)( )
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国 D.瑞典 E.冰岛
⑵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
⑶该环境问题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对非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
18.右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反思提炼
17.环境与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环境保护的含义。原生、次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全球出现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很具代表性。因此适当给于相当的时间记忆,同时可给于相当的图片资料增强记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方面的知识:等值线、PH值(酸雨)与区域地理(欧洲)。通过读图可以发现,等PH值线的数值由外围向中心递减,最低值为4.3,根据欧洲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判断出最低值出现在瑞典、德国、波兰等国,由此不难判断第(1)问。
从PH值数据中可以看出,欧洲大部分地区降水的PH值都在5.6以下,说明是酸雨的危害。欧洲由于经济发达,工业和交通工具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多,从而产生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如果降落到植物上会使植物营养体受损而死亡,从而破坏了农作物、森林和草原等;酸雨会使地球上的水体受到污染,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酸性的液体会腐蚀物体,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建筑物受损,损毁文物古迹。
【答案】(1)CD。
(2)工业废气中含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和草原 (或“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等,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点评】本题解体关键在于对图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环境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
18.【分析】本题较好地通过具体项目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资源、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通过分析,找出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这类试题的解决.从整体内在联系考虑难度较大,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先找到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寻找直接的因果事象,然后层层分析,尝试解决。本题中如“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这两项是人口增加的
一、自然资源
概念、意义、分类:
二、淡水资源短缺
(一)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供应少
2.需求量大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二)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3.时间分配不均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3.2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工农业污染构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防范工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重要,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在工业农业减少污染的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业污染、治理和预防的相互关系。明确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生态工业园区。
3.明确农业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4.了解当地工业污染或农业污染的状况,选择突出的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本节开头的情境导入。补充DDT的发明初期给人类带来的惊喜,及后来对其危害的认识方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承转: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污染也是空前的。
(学生活动) 学生读火力发电厂、造纸厂排放“三废”示意图。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三废”。
(教师引导)解决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废物的终端治理及达标排放
第二是推广清洁生产
第三是发展生态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知识拓展)通过实例说明:对于工业污染,预防优于治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讲解: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点拨):清洁生产包含工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可补充说明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总结)“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表”
描述清洁生产比末端治理有哪些优越性。
承转: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讲解: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来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和正文,回答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目的和特征。
学生自学课文。
提问: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态工业园,与一般工业园区有什么不同
引导:近年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园区示范。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典型范例之一,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小结工业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承转:工业污染危害严重,已是公认的事实,其实,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对人的生命同样也构成了威胁。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说说农业生产存在哪些污染。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分别应采取哪些措施。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明确防治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
学生自学课文。可分步自学分步讲解、点拨。
点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并养活着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口,可谓功不可没。合理施用化肥确是夺取高产的主要措施。如果错误地认为化肥施用量越多越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讲解:农药是现代农业稳定高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对防治危害农业生产的病菌、虫害和杂草三个大敌起了特殊作用,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但农药一般都是有毒的化学药品,长期大量施用,会给农作物、土壤留下残毒。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原药量),除30%—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余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同时,据报载,全国仅受农药污染的农田就有1.4亿亩。
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较长。农作物在吸收土壤中养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残留在土壤中农药毒素,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农药在作物上,特别是其果实上残留不多,对消费者健康到关系不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粮食作物检测不出农药残留,而蔬菜和水果则比较严重。
点拨:土壤污染是农业生产污染造成的主要后果,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垃圾中的重金属、塑料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白色污染”一词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对现象的描绘。“白色污染” 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 “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两种负面效应。
讲解:联系到必修知识,有必要弄清有关农业的几个概念: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弄清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区别。理解有机农业的含义。介绍一些有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
总结全课。安排作业和活动。
两项活动内容要求课后进行,农村学校可选择活动1,城市学校可选择活动2,条件允许也可安排活动1。
【板书设计】
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1.清洁生产
2.循环经济 基本原则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二、农业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农业
2.发展有机农业
3.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随堂练习】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属于循环经济行为原则的是 ( )
①减量化原则 ②再使用原则 ③再循环原则 ④可持续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5、目前,我国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 )
①末端治理 ②全过程控制 ③分散治理 ④浓度控制 ⑤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来掌握对于工业污染防治所应采取的主主要措施。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并且了解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知道农业污染的类型,给人们带来的主要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学案设计]
3.2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编写人:梅延生
寄语: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业污染、治理和预防的相互关系。
明确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生态工业园区。
3.明确农业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4.了解当地工业污染或农业污染的状况,选择突出的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知识预习】
工业污染的防治
清洁生产
定义: 。
清洁的
基本内容 清洁的
清洁的

目标

循环经济
定义: 。
原则
基本原则 原则
原则
基本特征 。
根本目的 和 。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建设依据
农业污染的防治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______,而且还会 土壤,并造成水体 。因此,施用化肥,要控制使用 和 ,力求做到 。
大量使用农药,增加了害虫 性,提高了农业 ,污染了土壤和 ;杀灭_____;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 的 、 的 、 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不施用 ,它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 ,以生长出“更 ”的食品。
有机农业施用 肥料,主要依靠______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优势在于产品是不受 的 食品。
【精讲点拨】
.背景资料: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养殖业的发展,使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防治任务更为艰巨,并危及农产品安全。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如何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限的食品资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现代农业在极大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 。
(2)有机农业不施用 ,它利用“ ”培育“更健康”的 ,以生长出“更 ”的食品。
(3)有机农业施用 肥料,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中的______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优势在于产品是不受 的 食品。
【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属于循环经济行为原则的是 ( )
①减量化原则 ②再使用原则 ③再循环原则 ④可持续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5、目前,我国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 )
①末端治理 ②全过程控制 ③分散治理 ④浓度控制 ⑤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2001年8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香把“国家生态工业(志堂)建设示范园区”匾郑重递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梁胜利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中国开始探寻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据此回答6~7题。
6、广西“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B、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D、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7、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工业布局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生产协作 D、交通运输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完成8~10题。
8、下面关于农业污染物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农作物和土壤污染
B、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水体污染
C、废旧塑料——白色污染
D、农业机械粉尘及工业烟尘——大气污染
9、农业污染的特点有 ( )
①发生时间长 ②影响范围广 ③毒害残留短 ④危害深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能够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有 ( )
①水体富营养化 ②生物防治 ③发展有机农业 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1、下列图表表示清洁生产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空白图框内。
A、产品废弃处理 B、产品批发零售 C、产品生产制造 D、产品包装运输 E、产品使用回收 F、原材料加工 G、资源的摄取
(2)清洁生产从 到生产制造、到消费使用和 等全过程都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的 、清洁的 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4)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
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 ,并拓展到

(5)实现清洁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是依靠 才能达到目的。
12、读莱茵河下游某监测站含磷化合物年平均浓度变化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河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 。
(2)河水磷含量增加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3)莱茵河流域著名的工业区名称是 。莱茵河磷含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该工业区进行了 和 等措施。
B
D
环境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课题: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与分析和认识当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学生得世界观尤其是环境观具有积极的知道和借鉴意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等基本概念;了解识记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环境污染的五种形式等内容;初步理解并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的基本问题。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的形成;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
3、觉悟目标:提高有关环境问题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实际中能学以致用,做到知行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
难点:环境问题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由于本部分的内容属于选修内容,学生大都对与现实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本节课应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指导阅读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地球为家。她孕育着一切生命,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如今,我们的家园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伤害呢?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象。
点击多媒体录象《守望家园》
师:看了以后,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略 环境问题
师: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天天的恶化,已从地域走向全球,危及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环境问题的形成和环境污染。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师: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哪两部分?
生: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 (点击自然环境图片)
环境
次生环境 (点击社会环境图片)
师:原生环境由什么要素组成?次生环境呢?
生:略。
师: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师:就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随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扩大了┅┅增强了┅┅改变了┅┅提高了┅┅丰富了┅┅
另一方面形成了环境问题。如何形成的呢?
生: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气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
点击: 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活动
索取>赐予 排放>净化
形成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污染
师:从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来看,当出现索取>赐予、 排放>净化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环境问题。好,大家把环境问题的含义一起来讲一遍。
师:从环境问题形成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成几种表现?
生:两种。即生态平衡失调与环境污染。
师:从这过程我们想起恩格斯的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有取消了。”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环境污染。同学们。我们身边有没有环境污染?举例子来说明。
生:略。
师:对,这些都是环境污染。大家先来看两张图片。判断是什么污染?
生:大气污染。
师:什么是大气污染?
生:略。
点击材料: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并进行分析。
师: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损害人的呼吸系统,甚至致人死亡,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反复发生,1956,57,62年连续重演悲剧。因此,人们把这种烟雾称作“杀人的雾”。不仅英国,还有美国,比利时都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目前,有13 亿人生活在大气质量超标的环境中,每年大约油0万人提前死亡。那么,制造这种烟雾的主要是那类国家?
生:发达国家。
师:大气中这些废气太多了,还会产生哪些危害?
生:酸雨 地球升温 臭氧层破坏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两幅图片,判断是什么污染?
生:水体污染。
师:结合图片解释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
生: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农业退水
师:农业退水主要指农田里的残余农药经雨水等冲刷排入河道的水体。水体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
生:影响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增加疾病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师:日本的水俣病就是这样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呢?
生:是由于含汞的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在进入海洋,通过食物链在鱼体内富集,人们长期食用这些鱼类,汞就在人体内积累,导致中枢神经破坏,精神时常,骨骼畸形,甚至危及生命。
师:目前全球排出的废水致使14%的可用水被污染,部分海洋也受到污染;世界上80%的疾病50%的儿童死亡与饮水污染有关;此外,由于水体污染还造成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身边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生:有。略。
师:为了更好的保护水资源,我们青少年朋友应从节约每一滴水作起。看,这个就是节水标志,今天学了以后,不仅认识它,还可向身边的人宣传,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水资源。
师:大家对声音都非常敏感。俗话说“20分贝微风吹过树,30分贝悄悄话”我们平常说话大多在多少分贝?如果声音太大,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大家在来看这一幅图片,这是什么污染?污染源主要是什么?
生:40——60分贝 如果声音太大,影响人们的睡眠与休息,干扰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使人的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噪声污染。汽车 飞机 等
师:因此,噪声污染是影响面很广的一种环境污染。此外,还有什么污染?
生:土壤污染 热污染
师:什么是土壤污染?大家看到的这张图片属于什么污染?
生:略。 白色污染。
师:我们平常用的快餐盒、塑料袋等埋在地底下200年不会腐烂。对土壤造成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土壤污染。那么,热污染是怎样的呢?
生:略。
师: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师:这样,我们就清楚了环境问题的的三个原因,这样,我们来概括一下环境问题的定义,什么是环境污染?
师: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呢?讨论一下
生: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环境污染,结合我们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谈谈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生:略。 向有关部门提建议 净水 静音 绿地等。
零污染计划
环境既被污染,但也可以被治理。一些工业大公司实施零污染计划就取得不小的成就。(1)杜邦公司利用废弃的牛奶盒和其他的一次性塑料容器,开发出耐用的聚乙烯材料用于生产不易撕裂的信封,使公司的塑料垃圾量减少25%。(2)宝丽来公司在生产电池的工艺中不再使用汞,这使回收电池成为可能。(3)星星联合炭化公司用二氧化碳取代喷漆中的一种溶剂,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减少了70%以上。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右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分析】本题较好地通过具体项目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资源、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通过分析,找出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这类试题的解决.从整体内在联系考虑难度较大,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先找到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寻找直接的因果事象,然后层层分析,尝试解决。本题中如“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这两项是人口增加的原因,而人口增加又导致“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环境、资源的压力增大”。前者是为满足增加人口吃饭的需要,后者是人口增加造成的后果。然后层层分析,尝试解决。判断正确与否,可通过该事物或现象与前后地理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因果关系或内在联系来验证。【答案】i或j a或b e或f j或i c或d g或h b或a d或c h或g f或e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预习第二单元第一节得相关内容。
九、板书设计
当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森林锐减
臭氧层空洞
生物灭绝
土地荒漠化
酸雨
水土流失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关键在于认识和分析当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得形成原因、问题随在以及解决得措施,。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张广涛 审稿人:梅延生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1.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归纳其特点
2.读图说出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状况
3.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知识预习】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人为增强,全球_________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的影响,使大气中_________ 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___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出现_______的趋势。
影响:导致_________的调整;引起_______地区及陆地上的___________消融,导致全球__________,使一些_____________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低收入人群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能导致________ ______ ________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臭氧层遭到破坏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是大气层中的_________层中的_________。
1984年人们首先在________上空发现臭氧层。_______地区和我国___________上也有出现。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酸雨蔓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酸雨。
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1)对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对非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
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_________国,20世纪50年代_______洲和_______洲发现大面积的酸雨区,20世纪80年代扩展到__________。
我国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以南地区。具体分布在__________三角洲、__________三角洲和___________地区。
  形成原因分析(自然和人为):
  自然:_______________;人为: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森林锐减
森林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_________方面有重要价值,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等。
  ____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全部消灭;___洲和___洲原先的木材出口国变成了木材进口国。
  目前破坏最严重的森林带是 ,森林锐减的原因是______
  森林锐减会造成哪些危害: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水体污染
人类______和______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________水体,而且也污染了_____。
___________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__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_______污染和________危机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污水;_______废水;农业生产污染;海上石油泄漏等。
水体污染的后果:导致安全的________缺乏,饮用受污染的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_____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_______变化和___________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______、_________和具有_______害的___________地区的___________。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沙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个方面,也就是包括____变化和_________活动等。
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是:________恶化,___ __ __面积减少,___下降。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原因:____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___被毁,___遭破坏,__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_____的大量捕杀。
严重后果: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濒临灭绝,______减少。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垃圾污染与危险废弃物转移
原因: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及后果:占用_____,污染____,滋生_____,传播____,污染_____和_____,危害_____健康。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2.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梯田    B.丘陵    C.荒地   D.滩涂
3.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B.向河中排放污水,导致鱼类死亡
C.开发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 D.海啸发生,导致沿岸生物死亡
4.下列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空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水土流失
5.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
A.滥砍滥伐森林问题 B.文物古迹遭破坏问题
C.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D.滥捕野生动物问题
200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6—9题:
6.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  )
A.暖锋     B.台风   C.快行冷锋  D.反气旋
7.南北半球同时发生的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并普遍认为(  )
A.此时韩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B.此时澳大利亚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C.此时韩国和澳大利亚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 D.此时韩国爆发的可能不是沙尘暴
8.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与韩国此次沙尘暴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日本   B.朝鲜   C.中国东部   D.蒙古国
9.根治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平均分布水资源的数量 B.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
C.修建防风墙,阻挡沙尘入侵 D.兴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10.下列属于采猎文明时期的主要人类行为是( )
A.人定胜天 B.天人相关 C.恐惧依赖 D.因地制宜
11.?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
12.20世纪以来,世界耕地退化的直接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急剧增长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非农业用地增加 ④土地荒漠化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酸雨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现在全世界分布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北地区
B.在生产、交通、人类生活中使用大量的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
C.酸雨是指pH值大于5.6的雨、雪
D.酸雨只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
14.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19~21题。
15.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16.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酸雨 ③城市热岛效应 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图示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两个国家是:(只填写选定国家的字母代号)( )
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国 D.瑞典 E.冰岛
⑵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
⑶该环境问题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对非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
18.右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反思提炼
17.环境与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这部分知识有助于理解环境保护的含义。原生、次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全球出现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很具代表性。因此适当给于相当的时间记忆,同时可给于相当的图片资料增强记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方面的知识:等值线、PH值(酸雨)与区域地理(欧洲)。通过读图可以发现,等PH值线的数值由外围向中心递减,最低值为4.3,根据欧洲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判断出最低值出现在瑞典、德国、波兰等国,由此不难判断第(1)问。
从PH值数据中可以看出,欧洲大部分地区降水的PH值都在5.6以下,说明是酸雨的危害。欧洲由于经济发达,工业和交通工具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多,从而产生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如果降落到植物上会使植物营养体受损而死亡,从而破坏了农作物、森林和草原等;酸雨会使地球上的水体受到污染,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酸性的液体会腐蚀物体,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建筑物受损,损毁文物古迹。
【答案】(1)CD。
(2)工业废气中含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和草原 (或“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等,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点评】本题解体关键在于对图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对环境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
环境问题
三废增加
工业生产
人口增加
科技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