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两课时 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两课时 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30 08: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汇集、爆发、雄伟、旗帜、检阅、制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吗?(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所以,10月1日就被定为我们的国庆节。)
2.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3.板书课题,教师释题。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自学检测。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重点指导学生易混淆的字。
(3)检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汇集、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等。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把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课件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4.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时的具体盛况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合作探究,重点研读。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
(2)思考: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主席台在什么地方?(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些词语反映了群众来得早?这反映了什么?
明确:“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了人民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民心情很兴奋,很激动。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归纳得出: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1: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2:“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式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①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②举例点评。
A.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B.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明确:“投向”表达出了三十万人对主席台主动性关注的意思,带着人们对主席台友好的感彩;而“朝着”、“看着”只是客观性的描述,无任何感彩。
②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明确:“挺立”加入感彩,是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之情。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景“群众游行”。
课件出示:
①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天安门广场的灯笼火把……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②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明确:“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同志们万岁!’”从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抓住“高声欢呼”“探着身子”和两个“不断”来理解,文中的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
课件出示:
“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三、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我们新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2.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课件出示: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3)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4)点面结合。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2.小练笔: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一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