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一、教材解析:
《地震》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地表在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而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地震》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有些探究活动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遇到地震时的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作出猜测通过建模实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
认识地震的产生
五、教学难点
认识震中、震级
六、教学准备
有地震和地震逃生的视频、地球剖面图、木片、阅读资料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引出话题——地震(5分钟)
1.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片段,非常的有意思,非常激烈,也很恐怖。你们怕不怕?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唐山大地震视频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地震)
3.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地震,你们对于地震有哪些了解?
此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形成板书,要增加学生发言人数,要注意追问形成板书上的内容。
(震级、地壳运动、板块构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取学生关于地震前概念的相关知识
(二)运用策略阅读资料,推测地震的产生(20分钟)
1.你们对地震有这么多的了解,你们知道地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生讨论回答,几位同学的说法对大家还是很有启发的,听他们来说说看。
2.恩,你们说得很好,我还找到了一些古代人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出示古代日本人和古代印度人认为的)你能看懂吗?生答
3.现代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地震其实跟地球本身是有关系的,但是地球很大,到底是哪一部分的运动导致地震的发生呢?我给你们带来了资料
(1)独立阅读资料,尝试推测地震是在地球的哪个部分发生的(文字或图画),并写出你的判断依据(不是资料中的内容不要写),并推测地震的成因。(4分钟)
(2)同桌互换记录单,评价对方的推测(如果同桌毫无头绪,拿到空白记录单把你的想法小声跟他分享)(2分钟)
(3)小组讨论,觉得谁的想法最合理,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并最多提出一个疑问(4分钟)
3.地壳主要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出示桐木片,两只手抓住木片两边)如果这个木片代表着我们地球当中薄薄的地壳,当板块运动的时候,板块互相碰撞挤压会发生什么?(弯曲,断裂等等)
模拟地壳受到挤压,形成褶皱,最后断裂的过程(与学生对话中和让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让他们明白地壳的断裂何时发生是不确定的)
4你们都感觉到了震动是不是,我们这个桐木片很薄很薄,可是我们的地壳岩石圈有那么厚,我们这个薄薄的木片断裂都可以产生震动,你们想一想如果是那么厚的岩石圈断裂会怎么样?(剧烈震动,响声,建筑物倒坍等等)
5.现在能说一说地震是怎么产生了吗?(挤压,褶皱,断裂)
设计意图:通过从古至今对于地震产生的分析为时间轴,让学生体会古人从最初的观察猜想,到现代科学家去深入研究,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理念。在研究了地球内部结构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同伴交流评价,小组间合作讨论通过分析,由学生自己找出在地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充分地保护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
(三)带着疑问找资料,归纳出汶川地震影响之大(震中、震级)(14分钟)
1.地球很多地方都会频繁发生地震,只是轻微的地震我们一般感觉不到,而高级别的地震,例如有同学提到的汶川地震,破坏力巨大,媒体争相报道,我这里有一条当时的报道,我们来看看它说了什么?(播放报道)
2.看完了吧,为什么汶川发生地震,北京这些地方都有震感?是通过什么传播到那么远的北京的呢?(因为汶川的地震传递了过去)
3.通过阅读资料,小组交流归纳出震中,震级,地震波
4.地震每年都会在全球各个地方发生,我国省级行政区有34个(出示ppt)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是碰到地震该怎么办?
你们说了很多种方法,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播放视频地震来了怎么办)
设计意图:在研究了地震的产生之后,还是以我国的汶川地震入手,让学生看新闻报道后去思考为什么汶川发生的地震,北京也会有震感。让学生边阅读资料边
小组合作分析原因找寻出规律,从而理解震中和震级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适度拓展,让学生了解到地震波的三种基本形式,从而对于地震有更全面的认识。最后通过一段视频告诉学生地震来了应该如何自救,将所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对于地震自救的本领。
(四)课外再探究——监测地震(1分钟)
师:地震很可怕,我们前面看的电影就是唐山大地震,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先祖很早就在研究地震了,也尝试去预测地震的发生,我也给大家留了一些资料,但是
很有限,大家可以自己再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对于地震的相关知识可以建构起一个系统的框架。
9、板书设计
地震
地震的产生?
挤压
褶皱
断裂?
震中
震距
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