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电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电池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30 03: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认真观察电池和灯泡的外部特征并有所发现。
2、经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能发现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但方法多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进行猜想和设计。
2、会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此电路。
3、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科学观察与实验需要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假设和猜想。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能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并画出此电路。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展示,实验法,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引导,猜想,假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样张照片(课件出示城区夜景),多么美丽城市夜景,面对这么美丽的夜景、这么色彩斑斓的夜景灯光,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些灯泡要有什么才会亮呢?
学生:电……
教师: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电池、发电厂……
教师:老师手上就有一节电池,它能点亮小灯泡吗?
学生:能(不能)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电池。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利用电池点亮小灯泡秘密。
二、讲新授课
(二)观察电池
1、引导学生观察电池。
教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几张图片(出示各种电池图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同学们从以上几张图片,你们发现电池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正极和负极
教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电池,你们能指出电池的正负极在哪里吗?
学生:能(不能)
3、教师:出示电池的结构课件。
引导学生了解电池铜帽一端是正极,用“+”表示,电池锌壳一端是负极,用“-”表示。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画出一节电池呢?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笔记本上画出电池。
(一)观察小灯泡
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
师引入:下面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小灯泡的结构。教师课件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
2、学生观察。(学生也可以结合本组已有的小灯泡,进行亲身实际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看看小灯泡有哪些部分组成?
师:我看哪一组观察的又认真又仔细。各小组都观察好了吗?哪个小组能告诉我,小灯泡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小灯泡的结构学生们了解了,才能正确连接电路打好基础。)
4、教师结合小灯泡的结构图帮助学生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课件出示名称,强调有两个连接点,一个连接点位于小灯泡的尾部,另一个位于小灯泡的一侧。)你们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预设:此问题学生在没有实际操作前仅能通过猜测来对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之间关系作出判断,只要学生能猜测出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电池的一极连接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上,另一极连接到另一个连接点上即可。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可暗示电池有“两”极,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两两相连小灯泡就有可能点亮。
(无论学生能否表述恰当,教师可引导:到底电池的两极与小灯泡的两点有什么关系,一会儿通过实验相信你一定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引出导线
1、引导
师:有了电池和小灯泡,就能把小灯泡点亮了吗?
师:还需要什么材料?
2、出示导线。并对导线作简要介绍。
(学生有可能说是电线,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点亮小灯泡所用的电线叫导线。)
了解导线的作用:没有导线灯泡和电池就无法连在一起
三、合作尝试、得出结论。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要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点亮小灯泡,有信心吗?接下来同学们小组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尝试连接,我看哪一组最先点亮,并把电路图画在你们的笔记本上。完成任务的小组就可以给自己组加分了。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小组长举手向老师示意。开始实验吧。
教师: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再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连接方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成功了吗?你们的小灯泡是不是都点亮啦?找学生汇报实验。
学生汇报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分析不成功和成功的原因。
设计四个电路,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些灯泡能被点亮?哪些不行?并用实验器材进行验证。
四、归纳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的发现:只要电池的正极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相连,负极与小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相连,形成闭合(完整)的电路,就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课外请同学们用一节电池,几根导线,点亮两盏灯泡
七、板书设计
1.电池
我们发现:只要电池的正极与小灯泡的连接点相连,负极与小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相连形成闭合电路,就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
九、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我的教学设计是受到《“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严格的按照“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六步法设计的,这样的预设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完整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小养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在课堂上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观察五彩斑斓的城市夜景过渡到向老师提出关于灯泡的问题,再到研究提出的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再设计练习、拓展训练,到最后的布置作业、拓展思维。真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但纵观教与学的整体过程还有不及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二个环节,假设猜想、设计方案,由于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也就是说在上课前没和自己不熟悉的孩子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第二个环节失败,八个组中没有一个组设计出正确点亮小灯泡的方案来,而且在这个环节耽误了好长时间,造成拖堂。
课后经过同伴互助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理出了一点头绪:在“设计方案”之前没有很深入地讲解灯泡的内部结构和两个连接点的作用,造成孩子们设计的盲目性和实验操作的无目的性。另外就是自己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当时已经发现学生出现了知识空白应当立即调整思路、变换教学程序也许会力挽狂澜,使教学效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教研组评课议课:
可取之处:
需要改进之处:
把第三步:合作讨论、预定方案和第四步: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两块合二为一,定为“合作尝试、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先让孩子们用器材去尝试着连接,再把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画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共性的东西,然后把不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也画出来,两者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节约课堂有效时间也可以使问题变得更易操作些。
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