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从资料中能获取关于月球表面的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保持与发展想要探究月球奥秘的欲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航天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有关历程。
2.知道月球表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有关历程。
难点
知道月球表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纸质1—4号签。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打一天体)关于月亮,你知道了些什么?(传说、古诗)
2.提问:关于月球,同学们想了解一些什么呢?
3.
板书课题:同学们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可真是了不起!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索月球的秘密》。
二.讲授新课
(一).月球初探
1.讲述:这就是浩瀚宇宙中的地球和月球,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
2.观察:学生观察月面图,了解“月海”
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月球表面。月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特点呢?
3.出示:“月海”一词的由来。其实跟我们一样,人们很早就对月球上这些较暗的部分产生了兴趣。早在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他认为这些月面上看起来比较暗的地方就像是地球上的海,便称它们为“月海”。
4.质疑: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海洋呢?“月海”里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猜想)
5.过渡: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去过月球的人一定知道!我们看一下去过月球的人给我们带回来的答案。
(二).“阿波罗”登月记
1.出示“阿波罗”登月计划资料
美国人在1969年7月16日,使用“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踏上了登月的征程,并获得成功,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有6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他们带回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及实物。我们先来看一下视频资料。
2.观看“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
3.呈现阿波罗登月图片和文字资料,验证猜想。
4.得出结论:通过观看前面的资料,同学们觉得月球上有海吗?所谓的“月海”其实是月球上的平原,是月面上低凹的区域,那里堆积着厚度不匀的疏松尘土,由于这些尘土反射太阳光的本领比质地紧密的山脉要差得多,看起来就显得比较阴暗。
5.提问:如果让你选择登月地点,你会怎样选择?
(三).嫦娥工程
1.讲述:其实,我们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已于2004年正式启动,原计划2010年之前将月球车送到月球表面降落,但由于工程复杂,也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国家的月球车将推迟在(2013年)12月份跟随嫦娥三号飞船发射并登上月球。
2.视频:“嫦娥工程”
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能登上月球了。如2008年我国的神7号发射成功,宇航员翟志刚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16年9月15日我国的天宫2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设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上天。宇航员:费俊龙
聂海胜
2013年6月神州十号载人飞船升空
宇航员:王亚平、张晓光、聂海胜
三.巩固提高
1.过渡:同学们想有机会登上月球吗?今天,我们来场宇航员选拔比赛。
2.阅读:只有比较了解月球的人才能登上月球,大家自己阅读课本,重点是72页的“指南车信箱”,一起来参加“月球知识抢答赛”吧。
3.活动:“月球知识抢答赛”(1.小组内模拟问答。2.出示问题,学生回答。3.表彰。)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对我们的月球有了更多的认识。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远古的神话也在逐渐实现,希望同学们课后参加一些航天兴趣活动,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后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梦想做出贡献。
5.课后活动
上网搜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附板书:
探索月球的秘密
一.地球的卫星
“月海”
平原
二.“阿波罗”登月
1969年
美国
3.“嫦娥工程”
2004年
中国
《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反思
选择《探索月球的秘密》这一课是源于本人从小就想当一名宇航员的梦想。我将人类探索月球的故事以科普课的形式展现给我的学生们,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梦想,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利用课件组织课堂教学,比较适合“科普课”的教学形式
本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定位为“科普课”。整节课的教学以教师结合课件的讲述和展示为主,因此我在课件的制作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关于月球表面的有关信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航天科学的兴趣。课件的使用还让我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整堂课的教学更为流畅。特别是“抢答赛”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必答题和12道抢答题,抢答过程中,我实时地将各组的得分展示在用Flash制作的计分器内,然后,给得分最高的小组颁发了“优秀探月小组”的奖状,把全课的气氛提到了最高潮。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致高涨,教学活动进行得比较流畅,多媒体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注重了猜想-验证-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
在提出“月海”一词后,我让学生立即进行大胆猜测,通过查找资料进行验证,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针对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脚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也展开了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让学生去验证、总结。注重猜想-验证-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其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
三、自身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方面还存较大不足
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还不够到位,亟待日后不断在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方面再下更大的功夫。仿照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话来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而对于我的教学事业来说却是“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