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知识及运用课件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版)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语文知识及运用课件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1 18: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语文知识及运用
1.[2019·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孔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他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谦虚地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
?
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
?
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孔子点点头,笑着说:“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
A., ; ”!     
B.? ; !”
C.? , ”!
D., , !”
[答案]B
[解析]
“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中由“怎么比得上”可以判断此句为反问句,因此第一处应填问号;“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与“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构成并列对比关系,又同在一个长句中,因此第二处应填分号;由“你不如他”前的冒号和前引号可知此句应是完全引用,故感叹号应在后引号前。
2.[2019·威海]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宇宙有多少奥秘?我们与宇宙将发生怎样的关联?“中国天
眼”在巡视着,仰望着。(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象征“天圆地方”的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主语是“共建‘一带一路’”)
C.唯有家校合力,才能融洽青少年与手机的关系,才能实现电子媒介助力孩子的成长。(此句有语病)
D.以植物为媒,东西方的绿色智慧在妫水河畔相遇并碰撞。
(“以植物为媒”中的“为”是动词)
[答案]C
[解析]
C项,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句子无语病。
3.[2019·咸宁]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的主语是“母亲”。
B.“千钧一发、垂涎三尺、人声鼎沸、怒发冲冠”,这几个成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C.“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中心医院献血点,五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各献出了300毫升鲜血。”这个句子顿号使用无误。
D.“拙作、舍弟、寒舍、见教、小儿、愚兄”,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答案]D
[解析]
A项,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习惯和态度”;B项“人声鼎沸”是比喻修辞;
C项,“三四十岁”,“三”“四”不是并列词语,中间不能用顿号。故选D。
4.[2019·益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牢记使命”“青山绿水”“红色经典”“青春不老”分别是动宾、并列、偏正和主谓短语。
B.“你明天和我去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小王。”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
C.“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两弹元勋’。”该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D.“新时代的青年,要想更好地报效祖国,就须在品格、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假设复句。
[答案]B
[解析]
B项标点符号用法有误,应该是“你明天和我去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小王?”。
考点一 修辞方法
1.比喻与拟人的辨识
  可以根据下面的表格来辨识。
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区别一
 着重在“喻”,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来比喻,直接出现二体,若未出现二体可补成二体
 着重在“拟”,直接把物当成人来写,融二体为一体,只出现事物,不必补成二体
区别二
 本体和喻体间一定要有相似性
 事物与人之间不一定要相似,可相关
例句
 星星好像眼睛
 送信的鸽子好像小天使一样
 星星常常和我在一起亲密地谈话
 小天使不怕狂风巨浪,飞翔在天空,为人们送信
2.带比喻词的非比喻句大致有五种情况
类别
例句
说明
表比较而不表比喻
小明长得很像他的妈妈
 以小明和妈妈作比较,“像”含“像与不像”之意,二者是相比较的关系
 表猜测而不表比喻
 树干像加过人工似的
 “像”表示对“树干”猜测,“仿佛”加过人工似的,若去掉“像”后变为“树干加过人工似的”,只有本体,没有喻体
 表列举引证而不表比喻
 像母亲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像”表示“例如”之意,句子本身不存在二体
.
.
.
(续表)
类别
例句
说明
 表描摹而不表比喻
 地上像下了火
 “像”表示“似乎”,不表比喻。去掉“像”即“地上下了火”,只有本体
 表感觉想象而不表比喻
 孔乙己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似乎”表示“觉得似乎”之意,这个句子中只有本体“长衫”,无喻体
.
.
.
3.修辞的“单一式”和“综合式”的辨识
  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等只单独用一种修辞方法即为单一式,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在一个诗句中单独用夸张这一种修辞方法。相对而言,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即为综合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这两种修辞方法。
  
综合式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并列式,即一句话或一个语段中并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即“修辞甲+修辞乙……”或“修辞甲+修辞乙+修辞丙……”等形式。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语段前一个句子是拟人,后一个句子是排比和拟人,即整个语段综合运用了两种修辞,其形式是“拟人+排比”。②兼用式或复合式,即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中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但不是像前面说的几种修辞的相加形式,而是兼用或包含式,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排比中包含着比喻,或者说由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考点二 语法知识
1.短语的类型
从结构上说,短语主要包括: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补充短语。
(1)并列短语(教材链接:七年级下册P108)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在一起。例如:改革开放、雄伟壮丽、油盐酱醋、报纸杂志、你与他、土地和杂草、热烈而粗犷、表扬与鼓励。
(2)偏正短语(教材链接:七年级下册P116)
由“的”和“地”把词连接起来组成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如:它的声音、这样的地方、精神的宁静、最小的花苞;好奇地问、不断地流着、默默地生长、千百次地挣扎。
第一组短语由“的”连接,“的”后边的名词是中心语,前边的代词、名词、形容词等是定语:这是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第二组短语由“地”连接,“地”后边的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中心语,前边的形容词、数量词等是状语:这是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
也有不用“的”或“地”连接的偏正短语,例如:一泓泉水、外国朋友、生日礼物、第一场春雨、很委屈、更加坚强、完全相信、热烈欢迎。
(3)主谓短语(教材链接:七年级下册P120)
主谓短语是先出现一个被陈述的对象,然后陈述这个对象的动作行为、性质特征等。例如:太阳升、老师讲课、小明进门、大家唱歌、桃花红、心情好、她聪明、我们高兴。
主谓短语中,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用来陈述的是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4)动宾短语(教材链接:七年级下册P131)
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受动词支配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关系,称为动宾短语。例如:眨眼睛、看电影、写文章、夸奖我、拜访他;喷出火焰、看到长城、出现故障、热爱祖国、安排任务。
在动宾短语中,宾语主要是回答“谁”“什么”“哪里”等,一般由名词、代词等充当。
(5)补充短语(教材链接:七年级下册P147)
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时,常常引出补充性成分,“得”就成为这类补充短语的标志。倒如:跑得出汗了、干得很好、热得难受、密得不透气。
补充短语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部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词性的词语充当。
2.句子的成分(教材链接:八年级上册P83)
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例如:
(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
“||”前边是主语部分,后边是谓语部分。“老人”是句子的被陈述对象,是主语中心语,用“  ”标示;“喝”用来陈述主语的情况,是谓语中心语,用“  ”标示;“泉水”是动词“喝”支配的对象,是宾语中心语,用“  ”标示;“住在山中的”“一位”修饰“老人”,“从森林中打来的”修饰“泉水”,都是定语,用“(  )”标示;“微笑着”修饰动词“喝”,是状语,用“[  ]”标示。如果在动词后边还有补充说明的成分,则是补语,用“<  >”标示。?
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3.句子的主干(教材链接:八年级上册P88)
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找出句子的主干,就能看出它的基本句型,并且可以看出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例如: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朱自清《背影》)
这句话中,“他”是主语,“给我”是状语,“拣”是谓语中心语,“定”是补语,“靠车门的”“一张”都是定语,“椅子”是宾语中心语。把状语、补语和定语压缩掉,剩下的句子主干就是:他拣椅子。
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远。例如: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杨振宁《邓稼先》)
(主干:邓稼先是儿子。)
一个句子中,如果谓语中心语前面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例如:
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主干:他不吵嘴。)
4.分析简单复句的关系(教材链接:九年级上册P8、10、24、28、84)
由词或短语构成,有特定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称之为“单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根据分句间的关系,复句可分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等。
(1)递进复句。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更进一层,是递进复句。
(2)承接复句。各分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是承接复句。
(3)并列复句。几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或表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情况,或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或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
(4)选择复句。各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个。
(5)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复句。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
(7)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除了“倘若、如果”,常用的关联词还有“假如、假若、要是、倘使”等,后面常与副词“就、便、则”等搭配使用。
(8)条件复句。表示满足某种条件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有“不论、不管、无论、任凭……都、总、总是、也……”“只要……就……”“只有……才……”“除非……否则……”。
5.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教材链接:九年级上册P135)
要正确判断复句的类型,就要熟练掌握各类复句特定的关联词,以此作出正确判断:
不是……而是……表并列;不是……就是……表选择;不管……都……表条件;尽管……也……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既然……就……表因果;无论……都……表条件;宁可……也……表转折;既……又……表并列;要么……要么……表选择;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
没有关联词语的复句,判断其关系时,一要看内容关系,二要试套关联词语。如“风大,雨急”,试套“又……又……”,成“风又大,雨又急”,可判为并列关系。
1.判断下列短语的结构,将相应的字母填入短语后的空白处。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补充短语
精准扶贫 
一带一路 
全民阅读 
亲近自然
(
)
发明创造
人物描写
走一趟
吃了三碗
(
)
半个钟头
聚拢起来
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
(
)
风俗习惯
前程远大
销售计划
竞选州长
(
)
内心激动
增长很快
赢得民心
精力充沛
(
)
肆意挥霍
日积月累
共同奋进
初心不改
(
)
红得发紫
知识殿堂
无耻至极
阳光灿烂
(
)
|针对训练|
BACD
ABED
BECA
ACBD
CEDC
BABC
EBEC
2.判断题,判断下列语法知识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九十年来,嘉兴南湖上那艘船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主干是:船指引方向)
(  )

(2)杨二嫂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主干是:杨二嫂塞在裤腰里)
(  )
[答案]
×
[解析]
(主干是:杨二嫂塞)
(3)文博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要在中国找文化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就到文博来’的市场氛围。(主干是:文博会形成氛围)
(  )
(4)以古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中国汉唐建筑特色为设计灵感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如同一只展开双翅的鸿雁。(主干是:中心如同鸿雁)
(  )
(5)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性。(“世界自然和文化”是定语,“具有”是谓语)
(  )



(6)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我们家的”是主语)
(  )
[答案]
×
[解析]
(“我们家的”是定语)
(7)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当……的时候”是状语)
(  )
(8)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  )


(9)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主干是:事业表明优越)
(  )
(10)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主干是:习惯留有印象)
(  )
[答案]
×
[解析]
(主语不是“事业”,是“发展”)
[答案]
×
[解析]
(主语除了“习惯”,还有“态度”)
3.指出下面复句的关系。
(1)记者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著名演员梅兰芳演出的京剧。(
 
   )
(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3)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
(4)只要有水源,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尚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   
 
)
(5)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
(6)宽带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之所以缺乏竞争力,是因为缺乏国外风险资本的支撑。(   
 )
(7)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    
)
并列关系
选择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
选择关系
考点三 标点符号
易错易混标点符号辨析
1.看到“说”字要注意
(1)“说”前直接引用人物原话的,在“说”字后面加句号。
(2)“说”后直接引用人物原话的,用冒号。
(3)直接引用的话被分成了前后两部分,“说”在中间,“说”后的标点就是逗号。
2.看到问号要注意
(1)根据句子整体语气去判断,是陈述语气用句号,疑问语气用问号。
(2)选择关系复句,前一个分句不用问号,后一个用问号。
(3)有的句子介于陈述和疑问之间,如疑多于信,用问号,相反则用句号。例如:他今天有事,大概不会来吧?疑多于信,用问号。再如:他大概不会来吧。信多于疑,用句号。
(4)反问句,强调某种感情,句末可以用感叹号。例如:你还不相信我吗!
3.看到顿号要注意
(1)约(概)数间不用顿号。
(2)动宾结构、主谓结构之间的并列,用逗号不用顿号。
(3)并列数字之间必须用顿号。
(4)停顿较小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5)上下句语气停顿急促、短暂,停顿处用顿号。
4.看到引号要注意
(1)某人直接陈述,用引号,末尾的标点符号在引号内。
(2)引用别人的话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末尾的标点符号在引号外。
5.看到省略号要注意
有没有与“等”或“等等”并用,并用则错。
6.并列关系的句子要注意
(1)分句之中没有逗号的,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2)逗号是第一层并列关系,分号是第二层并列关系。
1.[2019·北京]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分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分号
|针对训练|
[答案]A
[解析]句号一般用于表意已完成的陈述句末尾,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因而甲乙两处皆用句号。
2.[2019·枣庄]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撒切尔夫人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B.从峰顶俯视黄山,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黄山,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C.“啊,可爱的小伙子!”医师迎着他说:“嗯,身体怎么样?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吗?”
D.克隆人与他或她的供体人是什么关系?是亲子关系?还是兄弟姐妹关系?都无从知道。
[答案]B
[解析]
A项中“一国两制”不是书籍,所以不能使用书名号;C项中“他说”的后面“冒号”应改为“逗号”;D项中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