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五年级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第一课时。本课共两课时。教材编排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模拟昼夜的形成。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代表太阳,用实验模拟昼夜的形成。第二部分:了解傅科摆。这一部分是阅读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傅科是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的。第三部分谁先看到日出。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评价性活动。第四部分:极昼极夜,只需知道在南北两极存在这种现象。
第一课时主要是前两部分的内容。教材第一课时的思路是,利用两位著名科学家猜想的科学史开始,既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也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然后利用模拟实验和查找科技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出昼夜形成的原因。在科学探究中,尊重已经观察到的事实现象,更重视获得事实真相的科学理性思维、途径和方法与精神。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学生顺着“科学探究七步法”过程,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事实真相。2、培养学生的模拟和对比思维与空间想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利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1、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2、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顺着“科学探究七步法”,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真相。教学难点: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拟和对比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准备】贴有小纸人的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傅科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模拟实验的方法,知道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同时已经初步了解“科学探究七步法”的过程。这七步法:一是观察事实现象,二是提出科学问题,三是进行猜想假设,四是设计实验方案,五是利用实验观察,六事记录分析归纳,七时发现事实真相。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够高,正处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因此,本课设计还需利用图片、视频、实物进行教学,多媒体与网络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导入语:同学们请跟老师一起读屏幕上的这句话:“在科学上,没有权威只讲事实。”读得很响亮。同学们平常所看到的、接触到的、观察到的可以称作事实的“现象”,这时我们还不一定了解事实的真相。(一)观察事实现象。就比如,同学们观察到太阳东升了或者说天亮了,就知道白天到来了;太阳西落了或者说天黑了,什么就降临了。白天也简称“昼”(板书),黑夜也简称“夜”
(板书)。我们已经观察到了有昼有夜这个事实的现象,同学们还观察到了昼夜的另一个现象吗?(白天走了,黑夜来临;黑夜去了,白天又来的昼夜交替的现象)。(二)提出科学问题。那么同学们能对探究昼夜这个湿湿的真相提出个问题吗?(板书课题: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二、学习探究:(一)“昼夜形成的”猜想假设1、学生讨论提出本小组或自己的猜想。
请各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举手或直接站起来说出本小组或自己的猜想,还可以说说你猜想的依据。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2、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假设。学生运用“假设……,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就能看到……的现象。”的句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假设思考。(假设太阳绕着地球转,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就能看到昼夜这样的现象。)
3、根据猜想重新分组。
根据猜想重新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托勒密组”,一组为“哥白尼组”,同时简介两位科学家。(二)“昼夜形成的”实验方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要验证那个猜想更接近真相,我们就要怎么样?(进行实验)怎么实验呀,先得设计方案,选择材料,思考方法。下面请两大组分别说你们选择的实验器材,准备采用的方法。
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地球仪(都是球体)太阳——手电筒(都是发光源)地球上的小纸人——人(作为观察光源者)把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三)进行实验观察,(四)记录分析归纳
此处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实验效果,并解说。(五)发现事实真相
1、实验真相有二学生发现两组模拟实验都可以形成昼夜现象,到底是哪一种是真相。
2、事实真相只一,另找途径解决。三、深入探究(一)引入傅科摆,再探地球是否在转动。(二)观察傅科摆的摆动轨迹特点。学生观察并发言,教师引导(三)证明地球在自转
利用傅科摆的轨迹特点,引导学生推理,证明地球在自转。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四、形成共识、分享探究的收获(一)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二)分享探究的收获,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朗读大屏幕的文字
运用多媒体,引入课题
指导学生猜想
学生了解托勒密与哥白尼的猜想
课件图片,有趣引导
指导学生假设
学生假设
课件显示范例醒目
指导模拟实验
学生模拟实验
运用多种资料场景模拟,思辨推理、
六、教学评价设计
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自评组评师评总评(优秀、良好、加油)发言交流涌跃发言记(○)积极回答记(●)相互交流记(^)
观察记录认真观察记(◎)整洁条理记(□)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记(※)团结协作记(■)探究效果酷爱科学记(☆)成果显著记(★)
七、教学板书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的
托勒密地球自转形成的
哥白尼模拟实验
地球仪——地球
手电筒——太阳
都能形成昼夜现象
纸人——地球上的人傅科摆
摆动方向不变
傅科
如果它的痕迹移动说明底盘在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