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一节 植物激素调节
,
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长素的发现
幼苗尖端
实验材料:禾本科植物幼苗
金丝雀虉草
玉米幼苗
结论:
1880年 达尔文父子的向光性实验
1
单侧光下,植物幼苗具有向光性
直立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弯向光源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作出假设:向光性的产生和幼苗尖端有关
实验结论:
实验
发现新问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呢?
直立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作出假设: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锡箔:不透光
实验
排 除 法
设置对照
达尔文的假说: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背光侧细胞长的多),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观察:幼苗弯曲的部位在 。
尖端下面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向光弯曲的不是同一部位,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波森、詹森、温特实验的过程
这些实验都是围绕什么具体问题展开的
这些实验之间有联系吗
这些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有什么巧妙之处?
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
对照组2
对照组1
结论 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1913年 波森和詹森的实验
2
明胶
明胶
云母片
云母片
弯向光
源生长
不生长
不弯曲
不生长
不弯曲
不生长
不弯曲
直立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1928年 温特的实验
3
燕麦
设想苗尖中的化学物质会扩散到琼脂中
疑问:怎样使幼苗弯曲生长?
弯向对侧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证实了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化学物质,可促进生长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组1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组2向右弯曲生长
幼苗尖端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20世纪30年代 生化学家提取生长素——吲哚乙酸(IAA),是由色氨酸经转氨、脱羧、氧化等反应后合成。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4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甲
乙
生长素浓度 生长速度
左侧
右侧
高
低
快
慢
生长素浓度 生长速度
左侧
右侧
高
低
快
慢
构建模型,解释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观点3、是否还有抑制物质分布影响
弯曲生长?
观点1、单侧光将生长素转移了
观点2、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
对向光性的解释
质疑
有人质疑: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确实发生了横向运输吗?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后利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胚芽鞘、琼脂块、云母片
若干,单侧光源、尺· · · · · ·
达尔文实验
结论:
詹森实验
结论:
温特实验
结论:
确定生长素的本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小结
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
向左弯曲
直立生长
向左弯曲
向右弯曲
不生长
向左弯曲
判断下列幼苗的生长方向(1)
?
直立生长
朝小孔生长
直立生长
向左弯曲
向右弯曲
视左右两侧生长素含量而定
判断下列幼苗的生长方向(2)
?
含生长素的琼脂
生不生长:
看尖端下段有无生长素
弯不弯曲:
看尖端下段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
看有没有尖端
解 题 技 巧
?
背光一侧
向光一侧
生长素多
生长素少
细胞生长快
细胞生长慢
构建模型,解释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外因:单侧光照射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
实验小结
科学家 实验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结论
达尔文
向光性的产生和
幼苗尖端有关
向光性的产生和
幼苗尖端有关
甲组尖端完整,
乙组切除尖端
达尔文
感受光刺激的
部位在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
部位在尖端
甲组插入明胶,
乙组插入云母
波森和
詹森
幼苗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苗尖传递到了下面。
幼苗尖端确实产生某种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并向下运输
甲组尖端遮光,
乙组尖端以下遮光
温特
幼苗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苗尖传递到了下面。
幼苗尖端确实产生某种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并向下运输
甲组放有生长素的琼脂
乙组放无生长素的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