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目标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看《课时学案》上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赠给所思之人的是“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诵读,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请学生试读。
3、齐读。
4、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
予所思念的人。
三、赏析意象
(一)君子之花
问题: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荷花”这个意象。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
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
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3、所以,君子们对此花情有独钟。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因此荷花的其中一个别名叫君子之花。
4、选择“芙蓉”这一意象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板书:
特点一:意境
清幽、高洁
(二)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三)爱情之花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四、赏析“采莲图”
1、齐读前四句。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提示:要想象描摹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等);
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动作等并进行细致的描写;
用富于动作性、画面感的词及诗意的语言,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意境。
3、这是咱们的预习作业,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
示例:夏秋之交,美丽的江南,风和日丽,江水碧绿,荷花盛开,赏心悦目。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一群美丽的女子轻摇画船,一路欢声笑语,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湖面上、兰泽间不时传来阵阵嬉闹、欢笑之声!有一位淑女,衣裙飘飘,一个人独自离开大家,发现最称心如意的一朵莲花,心情非常高兴。突然,默默无语,她想到: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我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心中是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4、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起到了以“乐境”衬“哀情”的效果。
板书:
采莲图——以“乐境”衬“哀情”
五、赏析“望乡图”
1、是谁在望乡?请发挥想象,描述这幅“望乡图”。要求:写出人
物的动作、神情和内心世界。
2、学生展示。
3、师点评小结:此刻,游子形容憔悴,踽踽独行,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那绵延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故乡在哪里?“所思”在何方?
这两句只写了“还顾望旧乡”的动作,并没有直接点明怎么“忧、愁、思”,但是痛苦的感情却达到了极点,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效果。
板书:
望乡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六、赏析最后两句
1、师:来看最后两句,(生齐读),你们从这两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
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2、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在哀伤中孤独地过完一生,这多么令人心碎!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
七、探究主题
1、生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思”“忧伤”
主题:相思怀人
2、问题:谁在思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闺妇思远,一种是游子思乡,也就是说诗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闺妇?联系背景和诗歌的前六句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明确: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3,学生回答后,师总结: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想象)→
(虚写)游子
游子
游子
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想象)(实写)游子
游子(虚拟“女子”)
闺妇(想象)→
游子
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从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这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它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
八、艺术手法
这种跨越时空,大胆变换角色,驰骋想象,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从《诗经》开始就有。来看它的特点。
(幻灯片展示)想象对方写法的特点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这种创作思维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思考: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九、结束语
这首诗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沉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忧愁。
让我们再次朗诵全诗,感受这种缠绵的深情。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