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难点:
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3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形态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使他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燃烧的蜡烛》主要是综合应用,既有可逆变化过程又有不可逆变化过程,既有形态上的变化又有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同时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谜语: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大家猜猜是什么?对,蜡烛,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品,在黑暗中给予我们光明,同学们曾无数次地点燃蜡烛,又无数次地将它吹灭,但你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走进科学探究之旅,和我一起探究科学之真,你们准备好了吗?跟我出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燃烧的蜡烛》。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能燃烧?你觉得这些东西在燃烧后会有什么变化?
刚才很多孩子都说到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拉瓦锡,他对燃烧也非常感兴趣,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什么实验?请看大屏幕。
在拉瓦锡的实验中他认为物质燃烧后总重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却认为东西燃烧后重量减少了。到底谁对?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二、在实验中观察蜡烛燃烧前及燃烧中的变化
1.观察燃烧前的蜡烛。
观察燃烧前的蜡烛。在观察时,我们可以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并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观察燃烧中的蜡烛。
下面要做点燃蜡烛,你认为点燃时要注意什么?如果不小心失火了,赶快用老师准备的湿毛巾来灭火。在这里老师也要提醒大家:点燃其中的一支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教师示范)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3、小组选人到讲台上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固态蜡受热变成液态蜡,液态蜡冷却后又变成固态蜡,像这种变化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可逆的变化过程。它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变化。)
三、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
刚才孩子们发现蜡烛变短了,说明它被燃烧了,猜一猜: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学生猜测。)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澄清的石灰水,请看实验步骤,大家读一读。
1、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一洁净的烧杯里,使杯壁上留有石灰水滴。
2、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3、观察杯壁上石灰水的变化。
4、师播放视频。
5、教师动手演示。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板书新物质。)
师:你们想知道这个新物质是什么吗?
请同学们看“拉瓦锡的研究”。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这种新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其实就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二氧化碳还能不能变回蜡烛呢?(不能)像这种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师:蜡烛燃烧后就不见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着重认识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可逆的变化,也有不可逆的变化)
你现在还认为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吗?
孩子们,在自然界里,有的变化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熔化;有的变化则会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燃烧。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变化能产生新物质的吗?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把燃烧的蜡烛这个实验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课后反思: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都让我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受益非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物质燃烧后重量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与大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物质燃烧后总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形成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将“猜想”不仅用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还用于教学实验的猜想,对教学环节的猜想中,充分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材料、一定的情景进行分析推理、合理猜想。如:当学生看到了材料后,让学生猜想今天要用什么材料探究什么现象,当学生观察完燃烧前的蜡烛后,让学生猜想下一步要做什么等。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规范学生的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它正是我研究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