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30 15: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订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难点:制作检测器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检测方法。
教学准备:
电路检测器、木片、塑料尺、陶瓷、纸板、橡皮、铅笔、插头等10多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图)师:图中发生的是什么事?他为什么要用木棍挑起电线?(要想安全用电,就要知道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引出课题:导体和绝缘体(板书)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升科学概念
过渡: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有些容易导电,有些不容易导电,怎样才能知道物体的导电性呢?我们就借助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1)活动一:老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1、重新接亮小灯泡(老师演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2、教师结合小电灯泡不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小电灯泡不亮的原因,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活动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检测橡皮是否导电
1、先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设计检测一块橡皮的计划。
①提出问题:要知道一块橡皮能不能通过电流,我们该怎么检验?
②小组讨论、提出研究、制订计划。
③小组汇报。
④教师课件出示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方法。
⑤学生展示检测橡皮的过程。
3、分析得出结论:橡皮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橡皮不容易导电。
(三)活动三:合作探究、开展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1、教师引导学生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10多种物体是否容易导电
2、提出要求:(投影)
①每小组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②要按照检测橡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检测。
③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把检测完的和没检测的分开)。
④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物体名称
预测
检测1
检测2
检测表明

不亮

不亮

不亮

易导

不容易导

橡皮
(四)深入研讨、获得结论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2、根据小灯泡的亮与不亮进行分类。
3、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
观察教室里的电器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2、观察修理电器的工具,说明工具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3、(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不能破损导线的绝缘层;不能用湿布擦拭开关或用电器;不能用湿手触摸开关.布,是绝缘体,但潮湿的布就变成了导体,绝缘体也不是绝对的,外界条件变化后就可能改变。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用电。
4、
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水是导体,但纯净的水就是绝缘体,为什么?回家查阅资料
板书:
导体

绝缘体
电流容易↓
通过
电流不容易↓通过
铁丝、铜丝、钥匙
塑料、玻璃、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