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1 18:48:18

内容文字预览

24《河中石兽》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趣味性比较强,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的思路。基于以上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预习提示】
1.
日积月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没
啮(niè)
溯(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

盖:句首发语词

但知其一

但:只

求之下流,固颠

固:副词,本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2.思悟发现
(1)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常人、学者、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3.学贵有疑
通过预习,我还对
这几个文言实、虚词有疑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
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
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大家猜一猜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
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自由回答,各抒己见。
  师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
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师: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有关作者、作品。教师出示ppt。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没
啮(niè)
溯(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

盖:句首发语词

但知其一

但:只

求之下流,固颠

固:副词,本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2.师: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句子的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读毕。过渡语:好,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做了标记,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同桌之间赛读,一会我们找大家进行阅读展示。
学生活动:自读、赛读,2—3人进行全班展示。
 
3.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这个任务由我们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4.师生共同解疑。
三、阅读故事
(?http:?/??/?wenxue.yjbys.com?/?gushihui?/?"
\t
"_blank?)、明白道理
  1.师: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人物
寻找地点
理由
结果
探究原因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
?
不可得
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流沙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考虑了石兽和流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
(?http:?/??/?www.yuwenmi.com?/?zi?/?3987.html"
\t
"_blank?)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四、拓展迁移: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http:?/??/?www.yuwenmi.com?/?zi?/?4753.html"
\t
"_blank?)(6)矣。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4)人:这里是指家人
  (5)病:劳累,困苦
(6)槁
(?http:?/??/?www.yuwenmi.com?/?zi?/?4753.html"
\t
"_blank?)(gǎo):草木干枯,
枯萎
  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五、小结整合
师: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
(?http:?/??/?www.yuwenmi.com?/?zi?/?19224.html"
\t
"_blank?)昀
(?http:?/??/?www.yuwenmi.com?/?zi?/?19224.html"
\t
"_blank?)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附: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http:?/??/?www.yuwenmi.com?/?zi?/?19224.html"
\t
"_blank?)昀
(?http:?/??/?www.yuwenmi.com?/?zi?/?19224.html"
\t
"_blank?)


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
空谈理论,主观臆
(?http:?/??/?www.yuwenmi.com?/?zi?/?18275.html"
\t
"_blank?)断
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24
河中石兽
一、巩固基础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
曳:
⑶湮于沙上
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但:
3.
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思考探究
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5.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pǐ??zhào??yè???yān??niè??zhì??sù?yì?
2.
⑴经历
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
⑶埋没
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⑸只
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行成坑洞。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4.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