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课件:7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课件:7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0 14:08:3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
积累运用(2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sǒng
zhì(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枯téng(
)
?天yá(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寄愁心/与明月
?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5分)
(1)东临碣石(
)
(2)潮平两岸阔(
)
(3)海日生残夜(
)
(4)乡书何处达(
)
(5)断肠人在天涯(
)
4.常识填空。(6分)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_____。他的诗以____________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____________,唐朝__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________,这首诗作者是王湾,____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__”。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_____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________________》。
5.名句默写。(6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2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D.⑤①③④②
二、课内阅读(33分)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3分)
2.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3分)
3.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4.对这首诗理解最佳的选择是(
?)(3分)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2分)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___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11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_______之情。(3分)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三、拓展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4分)
2.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12分)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
积累运用(2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sǒng
zhì(竦峙) jié(碣)石 澹澹(dàn)
?萧瑟(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我寄愁心/与明月
?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5分)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常识填空。(6分)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被贬谪,降职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停泊,这首诗作者是王湾,唐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
5.名句默写。(6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D )(2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C )(3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D.⑤①③④②
解析:
话题的中心是“乡愁”与诗歌的关系,首先确立总起句③,①句中“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与③句中的“惆怅”联系,⑤句紧承①句举例,②句中的“亦”字最关键,应放在第⑤句后,而④句中的“这么”显然是在指示前文。
二、课内阅读(33分)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3分)
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3分)
3.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慷慨悲壮。表达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想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4.对这首诗理解最佳的选择是(
?D?)(3分)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2分)
客路??行舟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_____________;“风正”,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11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3分)
2.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冷寂、悲凉。(2分)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枯藤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昏鸦。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思乡之情。(3分)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三、拓展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4分)
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12分)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分)
答案:
最爱 
C 
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 4.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习《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诗歌朗读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四、读懂诗意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五、赏析诗歌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根据什么判断?
【交流点拨】秋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证。
3.曹操“观”到了什么?(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的景象?)
【交流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写出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何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洪波涌起;起伏动荡、高耸直立、郁郁葱葱、丰美茂盛、凄凉、汹涌澎湃;诗人的雄心伟业犹如这树木百草一样,生机勃发,也像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希望。
激越的心情
豪迈乐观
5.“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是否重复?
【交流点拨】“水何澹澹”写风平浪静时;“洪波涌起”写大风大浪时。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是作者亲眼所见吗?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交流点拨】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象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互文;虚写,是诗人“观沧海”产生的联想;大海的辽阔→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8.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9.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0.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从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友人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对此表示深切的关切和同情。
3.诗歌大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欣赏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有人已经走了,而且是遭到贬谪去往偏远之地任职。
5.“过五溪”表达了被贬者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贬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对既写了时令,又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交流点拨】“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8.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9.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交流点拨】“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五、深入探究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几层意思?
【交流点拨】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2.“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季节的一种_____
气氛。(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六、小结发散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1.“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
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相关知识。
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包括五言和七言,它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三、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
【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
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四、解读欣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交流点拨】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交流点拨】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4.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在诗中,“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残夜”、“旧年”象征旧的事物,新旧交替之中包含着新的希望,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6.品读欣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交流点拨】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情。
7.主旨与写法
【交流点拨】主题:对家乡的思念。写作特色:寓情于景、蕴含哲理。
五、小结拓展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思念家乡)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预习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3.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赏析感悟
1.“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衰亡、肃杀的秋色;景中有情,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2.“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致?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幽雅、悠闲、恬静、温馨”但这是别人的家,我的家在哪里?烘托游子思家之情。此句实写旅途之所见,暗含内心向往之精神家园。
3.“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分别指什么?实际上是写什么?
【交流点拨】古道:荒凉破旧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西风:秋风(凄冷)瘦马: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4.《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凉愁苦之情。
5.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哪个字?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愁;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6.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五、写法探究
1.本首小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什么?
【交流点拨】寄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3.《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六、互动交流
(一)说一说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首小令中都写了哪些景致?选出对你感触最深的景致,采用“读了______________一句使我感触最深,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写一写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三)想一想
比较《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交流点拨】
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
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
七、小结
马致远这首小令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我们怎样鉴赏古典诗歌呢?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夕阳
断肠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疏通字词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3.反复朗读,直至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
?水何dàn
dàn(
)(
)??
xiāosè?(
)(

2.解释词意
澹澹:______________
竦峙:__________________
星汉:_________________
杨花:______________
客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6.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7.《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课中导读】
●学习《观沧海》
一、读懂诗意
1.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口译)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批注)
二、赏析诗歌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根据什么判断?
3.曹操“观”到了什么?(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的景象?)
4.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写出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
5.“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是否重复?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是作者亲眼所见吗?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9.写作特点: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朗读感知
1.结合注释,从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诗歌大意。(口译))
这首诗中对____时节特定景物____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欣赏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4.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过五溪”表达了被贬者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8.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深入探究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几层意思?
2.“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__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__季节的一种_____________气氛。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自由交流)
1.“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朗读感知
1.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口译)
二、解读欣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4.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6.品读欣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主旨与写法。
主题:_______________。写作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诗句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思念家乡)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预习检测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元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
二、朗读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三、赏析感悟
1.“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致?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分别指什么?实际上是写什么?
4.《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哪个字?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6.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四、写法探究
1.本首小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什么?
2.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3.《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互动交流
(一)说一说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首小令中都写了哪些景致?选出对你感触最深的景致,采用“读了______________一句使我感触最深,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写一写(可课下写)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三)想一想
比较《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异情感:
同手法:
(四)结一结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我们怎样鉴赏古典诗歌呢?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课后导练】
1.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3.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4.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5.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6.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二、预习任务
1.了解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疏通字词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3.反复朗读,直至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
?水何dàn
dàn(
)(
)??
xiāosè?(
)(

2.解释词意
澹澹:______________
竦峙:__________________
星汉:_________________
杨花:______________
客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6.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7.《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沧

竦峙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课中导读】
●学习《观沧海》
一、读懂诗意
1.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赏析诗歌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根据什么判断?
【交流点拨】秋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证。
3.曹操“观”到了什么?(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的景象?)
【交流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写出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何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洪波涌起;起伏动荡、高耸直立、郁郁葱葱、丰美茂盛、凄凉、汹涌澎湃;诗人的雄心伟业犹如这树木百草一样,生机勃发,也像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希望。
激越的心情
豪迈乐观
5.“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是否重复?
【交流点拨】“水何澹澹”写风平浪静时;“洪波涌起”写大风大浪时。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是作者亲眼所见吗?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交流点拨】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象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互文;虚写,是诗人“观沧海”产生的联想;大海的辽阔→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8.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9.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朗读感知
1.结合注释,从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友人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对此表示深切的关切和同情。
2.诗歌大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欣赏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有人已经走了,而且是遭到贬谪去往偏远之地任职。
5.“过五溪”表达了被贬者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贬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对既写了时令,又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交流点拨】“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8.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9.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交流点拨】“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1.“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三、深入探究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几层意思?
【交流点拨】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2.“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季节的一种_____
气氛。(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四、拓展延伸
1.“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朗读感知
1.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
【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解读欣赏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交流点拨】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交流点拨】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4.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在诗中,“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残夜”、“旧年”象征旧的事物,新旧交替之中包含着新的希望,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6.品读欣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交流点拨】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情。
7.主旨与写法
【交流点拨】主题:对家乡的思念。写作特色:寓情于景、蕴含哲理。
三、积累诗句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思念家乡)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预习检测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二、朗读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三、赏析感悟
1.“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衰亡、肃杀的秋色;景中有情,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2.“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致?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幽雅、悠闲、恬静、温馨”但这是别人的家,我的家在哪里?烘托游子思家之情。此句实写旅途之所见,暗含内心向往之精神家园。
3.“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分别指什么?实际上是写什么?
【交流点拨】古道:荒凉破旧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西风:秋风(凄冷)瘦马: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4.《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凉愁苦之情。
5.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哪个字?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愁;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6.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写法探究
1.本首小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什么?
【交流点拨】寄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3.《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五、互动交流
(一)说一说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首小令中都写了哪些景致?选出对你感触最深的景致,采用“读了______________一句使我感触最深,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写一写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三)想一想
比较《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交流点拨】
异情感:《观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豪迈、乐观、雄伟抱负、博大胸怀;《天净沙
秋思》描写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表现凄凉、愁苦思乡之情。
同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
(四)结一结
马致远这首小令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通过这四首诗的学习,我们怎样鉴赏古典诗歌呢?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课后导练】
1.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3.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6.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反衬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的优秀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优秀诗歌。
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第一课时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曹操(魏武帝)
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得胜而归的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一心想着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
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
碣石(

澹澹
(
)
jié
dàn
竦峙
(
)
萧瑟


sǒng
zhì

2.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语气。
3.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点我朗读
书法欣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指日出日落
好像
代词,它
指银河
它的里面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运

达到极点
倒装句
志向
“以”:介词,用

歌唱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以”是目的连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东临碣石”
目的是什么?
以观沧海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根据什么判断?
秋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到了什么?
(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的景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何澹澹
竦峙
丛生
丰茂
萧瑟
洪波涌起
起伏动荡
高耸直立
郁郁葱葱
丰美茂盛
凄凉
汹涌澎湃
诗人的雄心伟业犹如这树木百草一样,生机勃发,也像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希望。
激越的心情
豪迈乐观
生机盎然
“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是否重复?
“水何澹澹”写风平浪静时;
“洪波涌起”写大风大浪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用现代汉语该怎样说?
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象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互文。
作者亲眼
所见吗?
虚写,是诗人“观沧海”产生的联想
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大海的辽阔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借景抒情
诗人借:
秋的勃勃生机
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
抒: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
“诗言志”
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2、﹃观沧海﹄
水:
山岛:
树:
草:
风:
波:
澹澹
竦峙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海水及山岛之景
(实景)
3、感
日月:
星汉:
运行--出其中
灿烂--出其里
想象奇特胸怀博大
(虚景)
观沧海
(叙事)
(写景)
写壮丽景色,展开阔胸怀,抒伟大抱负。
(互文见义)
小结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考考你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现有存世诗文千余篇,著有《李太白全集》。其代表作主要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李白在唐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交往密切。天宝三年,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任龙标县尉这个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此遥寄远方的友人,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牵挂。
朗读训练
1.
结合注释,从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闻:听说。
左迁:贬谪,降职。
此寄:以此寄托。
【注释】
2.朗读诗歌,初步感知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点我朗读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感悟诗意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有人已经走了,而且是遭到贬谪去往偏远之地任职。
6.“过五溪”表达了被贬者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贬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对既写了时令,又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品诗欣赏
品诗欣赏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9.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10.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1.“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品诗欣赏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几层意思?
2.“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季节的一种_____
气氛。
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丰富的想象,浪漫的情怀。
第二课时
天净沙·秋思
“次”
:停宿、停泊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包括五言和七言,它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律诗
必须对仗
本文的诗歌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诗歌押的是_____韵;韵脚:___________________。
an
前、悬、年、边
1.听老师范读诗歌,划出诗歌的节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点我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
顺风,风正对着帆船

旅人所行之路
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中。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上日出
升起
夜将尽而未尽之时
进入
思念故乡的书信
到,送到
北归
译文:当残夜未消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希望北归的大雁把家书捎到洛阳。
开阔
1.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有何妙处? 
这两句诗用词凝练精妙,写景传神。因为“潮平”,方显两岸宽阔。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船上诗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诗人宽阔的胸襟也由此可见。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是“悬”而不是“鼓”,一个“正”字,包含了“顺”与“和”两种意味,着实精彩。
4.
诗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称它为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的名句,它蕴含了什么样的生活哲理?
残夜未尽,红日已升,旧年未过,新春已到,这怎不叫身在客路之中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但诗句并没有半点思乡的忧愁。在诗中,“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残夜”、“旧年”象征旧的事物,新旧交替之中包含着新的希望,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情。
5.品读欣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思念家乡)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景
观景
直接抒情
(设问)
(淡淡乡愁)
5.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
③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否顺利?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④“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潮水涨起来,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的船帆之上。
顺利。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见。
答案示例:残夜未尽,红日已升,旧年未过,新春已到,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5.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B.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C.这首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D.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
D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裁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小令(体裁: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元代曲作者
元曲中的小令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注意节奏
初读
点我朗读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语言描述这首元曲展现的画面。
诗歌中的意象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之人。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走过来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在天涯。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衰亡、肃杀的秋色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景中有情



赏析
小桥
流水
人家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但这是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古,破旧之意。
道,象征人生之路。
古道
西风
瘦马
荒凉
凄冷
人瘦
异乡奔波之苦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夕阳
西下,
断肠
人在
天涯

天涯游子的
思乡之苦
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愁
什么时间?
在什么地方?
什么人?
什么感情?
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凉愁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本首小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首小令中都写了哪些景致?选出对你感触最深的景致,采用“读了____
一句使我感触最深,因为
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一说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写一写
比较《观沧海》
《天净沙
秋思》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想一想
凄凉、愁苦
思乡之情
《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
豪迈、乐观
雄伟抱负
博大胸怀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景情交融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
秋天傍晚凄凉冷落的景象
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异:
同:
异: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比
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