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生活中物体的一周。
媒体播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游泳池比赛游泳,赛程是一圈。
在刚才的动画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游泳池比赛游泳一圈,结果大头儿子赢了,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中,谁会是最棒的呢?
他们刚才比赛的赛程是一圈,也该是游泳池的一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周长。
(指一指,然后板书课题)
你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2.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出一些物体,指出它们的周长吗?
二、教学例3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3图形。
2.说一说。
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摸一摸。
(1)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注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
4.(出示角)谁来指指它的周长?
教师:它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让说“有周长”的同学指出“角”的周长,使其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封闭”)
教师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通过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你们有办法求出一些图形的周长吗?
出示例3。
四人一小组,合作求周长。每组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平面图形(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树叶)。
1.四人一组小声讨论,哪一个图形的周长最容易知道?
2.比赛求周长:现在我们来比赛,看哪一组最先求出你们认为最容易知道的那个图形的周长。
3.学生汇报。
你们求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
4.测量树叶的周长。
在这些图形和物品中,哪一个的周长最难得到?(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测量,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沿着边缘围,线要先拉直后测量等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能和大家交流吗?
五、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几人一组,在教室里找一些物体,先估一估它表面的周长,再实际测一测。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从同学们熟悉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泳比赛开始,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树叶的周长,教室里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让学生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