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部分“环境与环境保护”中第一课时内容,在新版上海市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里本节属于理解层面,在本章章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主要是要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间形成的捕食关系,对形成食物链较易理解,但在食物链的表示方法中需要强调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位置不要混淆;在学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对各成分的作用和有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带领学生细致分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知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体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的分析,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3.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讨论,体会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
教学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体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四、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图片:鱼
问题1:如何养鱼?
引出:生物生活离不开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
思考;
总结:鱼生存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通过情境的创设,思考鱼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
使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点题
活动一:观察森林生态系统
过渡: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个池塘等等都是。
1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泥沙等;
生物成分有:
生产者:自养型生物 (绿植)
消费者:异养型生物 (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细菌等)
2特点:物质循环、能量递减;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首要成分,消费者不是必备成分。 书:113页活动15.7?
思考、完成;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重要性;
了解生态系统组成
活动二、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
食物链:
食物网:
注意:食物链表示方法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位置
总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彼此之间联系也越多。
辨别书114页活动15.8池塘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对应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
聆听、了解食物链及其表示方法
练习;
巩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分析相互关系。
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学习,了解食物链的组成、表示方法
通过不同复杂程度食物链(食物网)的观察,学习数食物链方法
理解生物种类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彼此联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
三、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生长受气候影响很大,在温暖潮湿的生长季节,植物生长迅速,植食性的动物(如蚱蜢,一个夏季可繁殖几代)数量如何变化?
我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哪种成分?
思考;
观察曲线图(植物量)
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环境对生态系统影响很大;
提升识表能力
了解人类及自身与生 态系统的关系提高环 保意识
总结和作业布置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三、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