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 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 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1 08: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最后一课,也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部分在苏教版教材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让学生探究出什么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对于外星生命,人们一直都在不断猜想他们的存在,科学家感兴趣,小学生同样很感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有的比教师知道的还多,但不少是小报的“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很多就是虚假的,因此需要让学生有依据地推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信息,学会甄别。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
2、能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或书报),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推测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3、对外星生命的探索充满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难点:查阅整理资料,有根据地介绍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书报资料、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提出问题
1、我这儿有一张神秘的图片,给大家看看。展示UFO图片。由它你想到了什么?2、真的有外星生命吗?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对学生所说与争论不作具体评价)
1、学生观察,交流。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发生争论)。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说是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学生所说的可能有些是“道听途说”,有可能所说的不一样还会发生争论,引入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二、讨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大家说了这么多,意见也不一样,如何推测外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2、一个星球上要存在生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3、根据学生的交流择要板书,小结。
学生小组讨论生命存在需要具体的基本条件,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讨论交流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为下面根据不同星球的环境条件判断生命存在的可能提供,避免人云亦云,照搬书本结论。
三、自主查阅资料,研究太阳系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外星生命有没有?下面就请大家先从我们的太阳系入手,查找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环境,根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小组讨论,做出推测。教师巡视,指导。2、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依据是什么?3、教师点评、小结。
1、学生分小组(4到5人)分别查阅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资料(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可除了行星、常见卫星外还可包括矮行星、彗星等,要尽量找到最新资料),进行推测,做好摘录以备交流。2、按顺序让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说出推测及依据(火星及月球要联系到最新的发现),可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尽量找到最新的资料是让学生关心科技的最新进展,人类的探索无止境,“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四、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测与研究
1、虽然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还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外星生命,但人们还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和描绘。比如著名的E.T.播放一段外星人的影像、图片资料。2、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外星人模样吗?教师点评(不作否定性评价)。3、如果需要跟外星人联系,该怎么办?需要介绍哪些情况?实际上科学已经做了(展示地球名片),你能看懂多少?介绍地球名片的含义。科学家还采用电波、黄金唱片向外传递信息,课后大家可以查阅了解一下。
1、观看“外星人”,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2、描绘想象中的外星人,展示并交流(语言或绘画)。学生互评。3、思考采用的方式、需要介绍的内容,全班交流。观察地球名片,交流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和感悟。
有的学生看过不少关于外星人的科幻片、动画片,比如E.T.、星际宝贝等,这些形象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都是外国人想象出来的,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度,所以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去描绘心目中的外星人,教师重在鼓励,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五、拓展
如果发现了外星人,请你给他们写封信介绍我们的情况,别忘了,他们可不懂人类的文字哦!
先考虑介绍哪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再设计书信。交流书信。
这是学生想象拓展与延伸。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能否借助互联网或书报查阅资料来推测地球以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二是探索外星生命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且后一个为重点。查阅资料的技能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练程度有些差距。想象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对于此要求不能过高,主要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参与、有没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