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便于实验。
教具准备:
A4纸、科学书、双面胶、蛋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助我。我想只用这一张A4纸托起我们手里的这本科学书(演示),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难题吗?
2、桌面上有材料,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并尝试用纸托起科学书。
3、学生动手操作后,找做成功的同学到讲台前讲解是如何做到的。(多种方法)
4、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托起这本科学书呢?(讨论)
5、生:改变了纸的形状,纸变形后有了支撑,能把书支撑起来。
6、学生汇报,(板书:改变形状)
7、请看白板:观察上面的部分,然后想想下面部分的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的承受力
1、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人手里都有同样的纸,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继续把它折成其他各种形状的纸筒,想办法托起更多的科学书。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板书《折形状》)
2、现在就请同学分组讨论,你们小组都想准备折什么形状?
3、学生汇报后,老师归纳一下:你们想要折的形状有很多,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合理性。老师把你们的想法综合了一下,请看白板:我们将纸折叠成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和六边形纸筒。(出示几种形状)
4、在折纸之前讲几点要求,(白板出示要求)
◇纸的大小、厚度要一样。(A4纸)
◇双面胶对准纸的边缘贴,贴的距离要一样。
◇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对应相等,不要贴斜了。
◇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5、现在就请各小组按要求开始折纸。
6、谈话:我们把纸折成这四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谁最大?谁最小呢?把它们承受力的大小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行排序。并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7、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8、这只是同学们的假设,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不好说)
9、那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假设呢?
10、生探讨:分别在各种形状的纸筒上叠加科学书,放的越多说明承受的重量越大;反之放的越少,说明承受的重量越小。
11、在动手操作来验证你们的假设之前,请看要求。(白板出示要求):
◇向纸筒上加的重物要一个标准,要一样大,一样重(统一放科学书),
◇要一本一本地加,重心要放稳,放稳后才能松手,
◇往上放书时要小心轻放,如果从高处掉下来,一下就砸扁了,
◇还要把书放正,歪了不行,
◇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撞击力,
◇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12、学生实验、记录、交流。
13、通过实验你发现什么?哪种形状纸筒承受力最大?哪种承受力最小?
14、小结:发现三角形纸筒顶得最少,承受力最小,四边形纸筒顶第二,六边形纸筒顶第三,圆柱形纸筒顶得最多,承受力最大。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看看这些图片,能不能用我们学到折形状的知识,试着分析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学生汇报交流。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的?
四、拓展应用。
1、谈话:老师带来了易碎的蛋壳(出示蛋壳)
2、猜一猜,蛋壳的力量有多大?
3、试试看:看看蛋壳究竟能承受多少本科学书的力量?
4、学生实验
5、提问:为什么薄薄的蛋壳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力呢?
6、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7、【蛋壳和薄壳形屋顶】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
分布的。所以对于承受外来压力来说,凸曲面形状最好,它能把外来的力均匀的分散开来,避免了集中。建筑师们根据这种原理设计了许多如餐厅、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屋顶,这种屋顶可以做得很大、很薄,不但减轻屋面结构的重量,又能节省大量建筑材料。
8、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够细心观察大自然,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物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并和同学讨论,好吗?
9、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0、我们发现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承受力大小也不同。
11、作业。
板书:
1.折形状
改变形状
折成纸筒
形状不同
承受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