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敬业与乐业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和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文章思路,在分析梳理文章内部逻辑关系的过程中,学习文章中涉及到的多种论证方式。
2.难点:通过评价作者的观点,学生能够尝试用辨证眼光看待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黄连最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的苦乐观。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张潮在随笔写道:“人莫乐于闲。”什么叫苦?什么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体裁:演讲稿
课件出示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体裁,目的是养成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圈画出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圈画出文中的观点和分论点。
课件出示
1.掌握生字词
容赦(shè)旁骛(wù)佝偻(gōu
lóu)承蜩(tiáo)亵渎(xiè
dú)骈进(pián)
强聒不舍(guō)解剖(pōu)教诲(huì)
择拣(jiǎn)禅师(chán)
作坊(zuō)累积(lěi)
2.积累格言
预设:
《礼记》:“敬业乐群”。
《老子》“安其居乐其业”
孔子: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庄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理解内容
概括文章每一段的内容。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从正面论述,说明有业的重要。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4.概括出文中的论点和分论点
课件出示
中心论点:对论题进行分析、研究、思考所形成的观点、看法、主张,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总论点:要求正确、深刻、明确、集中)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议论文一般呈“金字塔”结构。总论点放在金字塔的顶端,下一层是支持总论点的分论点。
学生通过读懂文章内容,快速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预设:
中心论点:“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分论点:
有业:做人之本。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
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堂小结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初读本文,我们也能从梁氏的演讲中认识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敬业”和“乐业”,怎样才能“敬业”和“乐业”。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文中他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
这一节课,我们深入探究,来分析作者是如何深入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再读课文,把握思路
1.分析论证思路。
课件出示
如何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分析论证思路,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具体来说,要结合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来分析。具体分四步:
(1)抓住论题(论点)。要梳理论证思路,首先必须抓住文章的论题或论点,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论题进行阐述的。
(2)概括段意:抓住论题之后,接下来要结合论题分析每段的段意,分析时要学会摘取中心句或用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缀成段意。议论文的段落结构一般采用总分总,因而概括段意时,要先关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3)划分层次:明确段意,再合并联系紧密的段落,划分出文章的层次。划分时,要特别注意过渡段。
(4)辨析关系:这是最后一步,就是依据所划分的层次,结合议论文常见结构类型,依据固定的格式分析梳理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2.梳理本课的论证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依照方法指导,快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预设:
本文开门见山,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有业: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只要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论证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1.分析“有业之必要”
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预设: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分析“敬业的重要性”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预设:
先解释什么是敬业。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2)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入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一个道理:敬,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3.分析“乐业的重要性”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预设:
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并列出了四个理由。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预设: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4.添补论据
请为以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一个论据。
课件出示
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补写)事实论据:
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所补写论据的类型,事实和道理要清楚,看清题意;二是要能证明论点,符合典型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三是要凝练简洁,只要能点出人物和事件,能针对论点阐述即可,不可面面俱到;四是补写有时还是一种结合语言运用,有句式上的要求,既是补写,又是仿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论点,把握论证方法。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小组合作探究,最后老师讲解明确,整个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发挥。
环节三:探究写法,明确演讲辞特点
师: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主要特点: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整体性、口语性、临场性等特点。
预设:
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稿的特点,明确这种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环节四:争鸣拓展,发表观点
1.文末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业)
(2)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敬业)
(3)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乐业)
2.观点争鸣
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迁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生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说的演讲词。这篇讲演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获取对职业的正确认识,从现在开始,努力进取,相信你也定是一个敬业和乐业的人。
(四)课堂板书
三、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四、推荐阅读篇目
对比阅读《最苦与最乐》
五、教学反思
教读本文,我有如下心得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果只是对议论文的知识点作单纯地讲解,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因此我在梳理文章结构时,采取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的方式,逐渐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采取寻找格言警句体会其作用,以及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在情境设置和问题提出方面,我依据学生在初一《纪念白求恩》和初二文言文学习对议论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和生成新知,通过问题引领,实现了主流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感悟的统一,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