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说课稿
莱州市第五中学 杜晓梅 邮编:261423电话231120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山东教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能够从化学平衡的视角对水自身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等化学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形成了从平衡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继续用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的另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而且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使学生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写出其不意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落石出中的溶解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悲为喜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材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3、教学重点: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点。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及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培养学生化学思维,体验化学科学的奥秘.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自主探究两条学习主线 :
从实验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沉淀转化,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自始至终依据实际例子,让学生根据地所学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实质,这样可以极大地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识。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我做了以下设计
实验探究一
1、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NaCl固体放入NaCl饱和溶液中,一昼夜后观察现象,请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于课前做此实验,得出现象,分析现象.)
2向装有PbI2的试管中,加入约3mL蒸馏水,充分振荡后静置。待上层液体变澄清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几滴0.1mol·L-1KI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学生分组实验,分析现象,讨论得出结论)
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1、沉淀溶解平衡
PbI2 (s) Pb2+(aq) + 2I-(aq)
2、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 ):
并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沉淀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结合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回答以下问题:影响Ksp的因素;Ksp的意义
设计意图: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存疑在心,更能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利用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感性认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并由此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以及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容度积
(二)自主探究一
1、结合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分析Q与Ksp的相对大小与沉淀的溶解和溶液中离子生成沉淀之间的关系。
[学生总结](1).当 Q > Ksp时是过饱和溶液,离子生成沉淀即反应向生成沉淀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2).当 Q= Ksp时是饱和溶液,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当 Q < Ksp时是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即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2、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例
[实例1]BaCO3和BaSO4都难溶于水,但BaCO3不作钡餐,BaSO4却可作钡餐,试利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这一现象.
[提供资料]BaSO4 和B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分别为:
BaSO4 Ba2+ + SO42- Ksp=1.1×10-10mol2L-2
BaCO3 Ba2+ + CO32- Ksp=5.1×10-9mol2L-2
[实例2](1)溶洞里美丽的石笋、钟乳是如何形成的?
(2)海洋中的多彩珊瑚又是怎样生长形成的
(交流与研讨,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
与原有知识相联系,对新学知识进行对比学习
以实例来解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除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并培养其化学语言的应用。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平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二
[实验]ZnS转化为CuS。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0.1mol/L ZnSO4溶液,再滴入适量1mol/L Na2S溶液,观察现象。
(2)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蒸馏水洗涤沉淀2-3次。
(3)向沉淀中滴加适量的0.1mol/L CuSO4溶液,振摇试管,观察现象。
试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进行解释
[提供资料]
ZnS(s) Zn2+(aq)+S2-(aq) Ksp=1.6×10-24mol2 L-2
CuS(s) Cu2+(aq)+S2-(aq) Ksp=1.3×10-36mol2 L-2
(学生分组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1、沉淀转化的实质
2、沉淀转化的条件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论解释,既可以加深理论,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二
[实例]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可用FeS等难溶物质作为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Cu2+、Hg2+、Pb2+等),试解释。
[追根寻源] 99页水垢中的Mg(OH)2是怎样生成的
(学生阅读自主解决)
设计意图
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小结
1、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利用溶度积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以及沉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Q与Ksp的关系)
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六)迁移应用
牙齿表面覆盖的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有部分,起着保护牙齿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在牙齿表面存在着如下平衡:Ca5(PO4)3OH(固)5Ca2++3PO43-+OH- Ksp=2.5×10_59mol9·L_9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已知Ca5(PO4)3F(固)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主动脉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它促进矿化的方法:
课后作业
课本P101第1、2题
板书设计
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沉淀溶解平衡
PbI2 (s) Pb2+(aq) + 2I-(aq)
2、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 ):
[回答]Ksp=[Pb2+][I-]2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Q与Ksp的关系
(1).当 Q > Ksp,离子生成沉淀即反应向生成沉淀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2).当 Q= Ksp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当 Q < Ksp,沉淀溶解即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
2、沉淀的转化
转化的总方程式为:
ZnS(s)+Cu2+= CuS(s)+Zn2+(aq)
[小结]:1、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利用溶度积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以及沉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Q与Ksp的关系)
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五、我的反思
1、本节课我通过两组实验创设情境,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与沉淀溶解平衡常数以及沉淀的转化,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借助实例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2、本节课中教师精讲,学生多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用平衡的观点解释遇到的问题。
3、由于本节课对沉淀溶解平衡计算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过多的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需在以后的练习中重点培养。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