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文档属性

名称 观潮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25 22: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观 潮
周密
潮来前:人山人海
潮来时,人声鼎沸
潮去时,余韵犹在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钱塘潮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武林旧事》是他追忆往事的作品,寄托着故国之思。
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大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吞天沃(wò)日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不容间(jiān)也
词语反馈练习:
1.天下之伟观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方其远出海门
4.仅如银线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吞天沃日
景象
农历十六
当……时
发、起
几乎,将近
连接着天
用水淋洗
7.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8.既而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9.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0.如履平地
11.倏尔黄烟四起
12.人物略不相睹
13.随波而逝

穷尽

舞动

踩,走
忽然
一点儿也不
去,往
14.吴儿善泅者数百
15.皆披发文身
1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17.珠翠罗绮溢目
18.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19.而僦赁看幕
20.虽席地不容间也
游泳
画着文彩,名词作动词
巨波


租用
许,使
第三段译文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儿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观潮。
天下之伟观也。
(观:观看,动词)
(观:景象,名词。)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闷雷滚动
形成一道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雄伟壮观
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
涨潮奇观
水军演习
吴儿弄潮
观潮盛况
风景画
风俗画
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
接下来作者从形状、颜色、声音、气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了描绘,请说出下面句子或词语是描写潮水的哪些方面。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形、色)
大声如雷霆
(声)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势)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
由远到近的顺序
1、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2、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
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持、
争、
鼓、
溯、迎、
出没、
腾身等动词。
运用了
披、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虽席地不容闲也。”
说明了什么?
写观潮的人多,对描写潮水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说明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
涨潮奇观
水军演习
吴儿弄潮
观潮盛况
风景画
风俗画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浙江之潮,天
下之伟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