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初中学业升学考试(绍兴卷)科学试题卷( 解析版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浙江省初中学业升学考试(绍兴卷)科学试题卷( 解析版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1 11: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绍兴市)科学试题卷
解析卷
本卷中g取10牛/千克,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试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表示细胞分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真核细胞的分裂生殖,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考查能力】区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特点
【解析】A细胞数目变多的过程属于细胞分裂,A正确
B细胞体积由小变大的过程是细胞生长,B错误;
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是细胞分化,C错误;
D、真核细胞的分裂生殖,D错误.
【难度】易
【题分】4
2.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水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
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D.人类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外力作用,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环节,水资源利用和开发
【考查能力】了解相关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利用、地球外力作用等知识
【解析】A.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海浪侵蚀等)、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故A正确
B海洋水占全球总水量的96.53%,故B正确
C水循环的环节有:蒸腾、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故C不正确。
D全球总水量大,但淡水总量少,水资源短缺,所以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故D正确。
【难度】易
【题分】4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闻气味
C.测定溶液pH
D.稀释浓硫酸
【答案】B
【知识点】测量容器-量筒,闻气味的方法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考查能力】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解析】A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故A错;
B扇气入鼻法闻气味,故B正确;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C错;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D错。
【难度】易
【题分】4
4.科学研究常采用转换、模型、分类和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下列采用转换的是(
)
A.模拟月相的形成
B.探究种子萌发的部分条件
C.纯净物的类别
D.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D
【知识点】科学研究的方法
【考查能力】转换法、模型法、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的区分
【解析】A.模拟月相是模拟法
B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是控制变量法
C纯净物的分类是分类法
D.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利用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是转换法
【难度】易
【题分】4
5.与图示微观变化相符的化学反应是(
)
A.2CO+O2
2CO2
B.H2+CuO
H2O+Cu
C.2H2+O22H2O
D.H2CO3
H2O+CO2↑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反应类型、单质、化合物、模型
【考查能力】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析】反应前6个分子可分成两种,其中一个黑原子与一个白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共2个,两个白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4个;反应后5个分子可分成两种,其中有3个由两个白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有2个由一个黑原子与两个白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对比反应前后的分子,可判断其中有3个由2个白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过量未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写为2黑白+白2═2黑白2;是一个由化合物与单质反应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应。A.化合物和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是化合反应B.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C单质和单质反应生成化合物,也是多变一,是化合反应.D化合物分解生成两种化合物,反应特点是“一变多”是分解反应。
【难度】易
【题分】4
6.扭叶松属于裸子植物,它的树皮薄,茎、叶中含有机物——松脂,易燃烧。发生火灾时,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保护起来。火灾过后,松果崩裂开来,种子撒播在满是草木灰的土壤中,下列有关扭叶松说法正确的是(

A.松脂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
B.种子外部起保护作用的是果皮
C.对种子的保护是对环境的适应
D.火灾后的草木灰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输导组织,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条件
【考查能力】导管、筛管的具体位置及作用,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A.松脂是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所以要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故A错;
B裸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故B错;
C生物能适应环境,扭叶松对种子的保护是对环境的适应,故C正确;
D种子萌发所需的有机物由子叶或胚乳提供,不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所以就算提供的也是无机盐,不是有机物,故D错。
【难度】易
【题分】4
7.端午节,小敏提着一盒粽子去看望长辈时,下列提法中手受到压强最大的是(

A.用单手提单绳
B.用单手提双绳
C.用双手提单绳
D.用双手提双绳
【答案】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
【考查能力】增大压强的方法
【解析】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单手提与双手提改变的是压力大小,单手改双手,压力减半。单绳与双绳改变的是受力面积,单绳改双绳,受力面积增大一倍,故单手提单绳,压力大,受力面积小,压强最大。
【难度】易
【题分】4
8.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比热不同,燃烧的条件
【考查能力】知道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有充足的氧气
【解析】A.水和酒精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的沸点不同和比热不同,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酒精灯上加入,出现沸腾时时间不同。
B一个装置下有酒精灯一个无酒精灯,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头和火柴梗物质组成不同,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D温度相同,一个有氧气一个无氧气,探究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难度】易
【题分】4
9.将静电球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未通电时,多只锡碗叠放在静电球上(图甲),通电后,锡碗依次向上飞起(图乙),最后落到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止的锡碗受到惯性的作用
B.图乙中,以空中的锡碗为参照物,静电球是运动的
C.图甲中,锡碗受到自身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D.图乙中,锡碗能飞起来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力;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查能力】物理中力的分析
【解析】A.惯性不是力,A选项错误
B参照物的考察,谁做参照物谁静止,B选项正确
C力的分析不正确,C选项错误
D.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选项错误
【难度】易
【题分】4分
10.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a调节亮度
B.图乙中的②是在使用低倍镜观察
C.图丙中的b为毛细血管
D.图丙中为使b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下移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观察
【考查能力】生物基础仪器的操作能力
【解析】A.调光可以通过光圈,也可以通过反光镜和放大倍数A选项错误
B.物镜越长倍数越小,B选项错误
C.
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C选项正确
D.移动方向应该向上,要相反,D选项错误
【难度】易
【题分】4分
11.下列有关电铃(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电铃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B.小锤击打到铃碗时,电磁铁仍具有磁性
C.要使铃声响度大一些,可适当降低电压
D.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答案】D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运用
【考查能力】电磁继电器的相关应用
【解析】A.电铃利用的是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A选项错误
B.
敲击的时候线路断开没有磁场,B选项错误
C.影响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C选项错误
D.向左移动,电流增大,磁性增强,D选项正确
【难度】易
【题分】4分
12.如图所示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履虫属于原核生物
B.草展虫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草履虫通过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
D.草履虫属于高等生物,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答案】B
【知识点】草履虫的结构
【考查能力】识记草履虫的相关知识
【解析】A.草履虫有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生物,A选项错误
B.
草履虫是异养型的,B选项正确
C.
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C选项错误
D.单细胞属于低等生物,D选项错误。
【难度】易
【题分】4分
13.某款感应式垃圾桶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闭合,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打开;手离开5秒后动力装置会控制桶盖闭合,然后感应开关自动断开,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电路
【考查能力】电路的分析
【解析】由“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得出启动开关在干路上,故B和D错误,感应开关只控制动力装置,故选C
【难度】难
【题分】4分
14.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考查能力】考察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强弱反应
【解析】A.从红色同析出,判断铜强于铁,加氯化锌没现象,说明锌强于铁,A选项不选
B滤渣中加酸没有反应,说明没有铁剩余,故两份铁都生成了铜,B选项不选
C.
滤渣中加酸没有反应,说明没有铁剩余,C选项不选
D.氯化铜不一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故选D。
【难度】难
【题分】4分
15.如图,甲、乙实验可以得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这一结论,小敏想通过一次实验既得出结论,又能直接显示出钩码的重力大小,于是在左侧加上一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重力不能忽略、绳和滑轮之间摩擦不计),下列四套装置中能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定滑轮的知识
【考查能力】考察实验探究的能力与定滑轮的知识
【解析】首先弹簧测力计的重力不能忽略,故要弹簧测力计的方向要一致,排除B和C,同时要排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干扰,故选D
【难度】难
【题分】4分
试卷Ⅱ(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1)2020年4月28日报道,近日中外科学家绘制出目前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银河系的侧面观像
(选填“激涡”或“铁饼”)。
(2)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请在图中识别火星的位置为

【答案】(1)铁饼;(2)4
【知识点】太阳系
【考察能力】太阳八大行星的了解
【解析】八大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难度】易
【题分】4
17.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

【答案】(1)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2)分解者
(3)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
【考察能力】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稳定性的了解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起点为生产者。
(2)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3)生态系统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难度】易
【题分】6
18.2020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5号B型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图为起飞阶段加速上升的火箭,该过程中,内部的新型返回舱的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火箭整体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增大
增大
【知识点】能量及其转化
【考察能力】动能与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的了解
【解析】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不变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不变时,高度越大,势能越大。火箭升空时,返回舱随着火箭上升,速度增大,动能增大。火箭整体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增高,重力势能增大,总的机械能增大。
【难度】易
【题分】4
19.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2)用图乙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中;氧气不易溶于水,不和水反应
(2)盐酸浓度过高,有挥发性,会与氢氧化钙反应
【知识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注意事项。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盐酸的个性
【考察能力】对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及实验中注意点的理解
【解析】(1)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可能会堵塞导管,或污染水源,所以要在试管口放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中。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
【难度】易
【题分】6
20.疫情期间宅出“面点热”,烤蛋糕、做面包花样百出,制作蛋糕、面包所用面粉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如图为蛋白质进入人体后的部分示意图,蛋白质最终被消化的场所在
(选填“a”、“b”或”c”)处;消化为氨基酸的量将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答案】c;下降
【知识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考察能力】物质的代谢与平衡
【解析】蛋白质在消化系统中,从胃开始消化,胃液中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成多肽,在小肠中的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将多肽彻底消化成氨基酸。血液流经肾小球后,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之外,其他物质都背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囊,故血液中氨基酸含量会下降。
【难度】中
【题分】4
21.小敏将质量为20克,体积为25厘米3的塑料块放入水平平衡的容器右端下降。撒去塑料块,往容器内缓慢倒入一定量的水,使容器再次水平平衡(图乙),将该塑料块轻轻放入图丙所示位置,放手后容器最终将
(选填“左低右高”、“左高右低”或“水平平衡”)。此时,塑料块所受浮力为
牛。
【答案】水平平衡;0.2
【知识点】浮力
【考察能力】浮力的计算,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解析】当塑料块完全浸没时,由F浮=ρ水gV排得出,塑料块受到到的浮力为0.25N,由塑料块的质量可知塑料块的重力为0.2N。浮力大于重力,所以塑料块在水中漂浮,塑料块的重力通过水,均匀分布在容器底部,故容易仍然水平平衡。塑料块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等于0.2N
【难度】中
【题分】4
22.下表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t1温度(℃)
t1
t2
t3
物质A(克)
36.0
36.2
37.3
物质B(克)
31.6
36.2
110.0
物质C(克)
0.165
0.135
0.076
(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分别取等量的B、C饱和溶液于试管甲、乙中(如图)。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不考虑试管中水的变化),有固体析出的试管为
(选填“甲”或“乙”)。
(3)t2℃时,将10克A固体放入4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1)t2;(2)甲;(3)20%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考察能力】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解析】
(1)由表可知,当温度为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由表可知,物质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物质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是烧杯内水温降低,物质B的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物质C的溶解度增大,无晶体析出,故有晶体析出的为甲试管.
(3)t1℃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36克,即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物质A,由此可知,4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4.4克物质A,将10克物质A放入40克水中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难度】中
【题分】6
23.图甲是某电烤箱的内部简化电路图,图乙是电烤箱铭牌的部分信息,R0和R均为电热丝,其他电阻均忽略不计,已知R=202欧。
(1)电烤箱A、B触点中连接火线的是
触点。
(2)闭合总开关,将旋钮开关转到如图所示位置,此时电烤箱处于
(选填“高温档”或“低温档”)。
(3)在额定电压下,电烤箱高温档工作2分钟产生内能
焦。
【答案】(1)A
(2)低温档
(3)145200J
【知识点】家庭电路,电功率,电能
【考查能力】电路分析,电功计算
【难度】中等
【题分】6分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24.热机发明后,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中。
材料一: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蒸汽机推动的三轮汽车(图甲),传统蒸汽机的燃料在气缸外部燃烧(图乙),热效率为5%-8%之间。
材料二: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四冲程循环理论:①气缸的向外运动造成的真空将混合气体燃料吸入气缸;②通过气缸的向内运动对进入气缸里的燃料进行压缩;③高压燃烧气体产生巨大爆发力;④将已经燃烧的废气从气缸中排出。
材料三: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四冲程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利用飞轮的惯性使四冲程自动实现循环往复,内燃机的效率达到14%。
(1)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由下图中的
冲程实现。
A.
B.
C.
D.
(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
的猜想。
(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与内燃机的
(选填“吸气“、“压缩”、“做功”或“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
【答案】(1)C
(2)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
(3)排气
【知识点】内能,热机,冲程
【考查能力】对冲程的识别,实验探究建立猜想
【解析】(1)高压燃烧其他产生的巨大爆发力,即做功冲程,所以选C
(2)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气缸内燃烧可以减少能量的散失,提高热效率,故该题的猜想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
(3)拔出活塞后甩玻璃筒,能将玻璃筒内的气体排出,与内燃机中的排气冲程相似。
【难度】易
【题分】9分
25.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从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与下列
相同。
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
B.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取用“多粒”种子
C.探究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要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
(2)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2空白处应填

(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B
(2)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3)丙酸盐
(4)大于
【知识点】生物实验探究
【考查能力】读题理解能力,对实验的分析、归纳能力
【解析】(1)多名运动员主要为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与水分对种子萌发影响探究实验的多粒种子目的相同,故选B
(2)题目探究V菌是否影响运动能力,实验一将V菌接种到小鼠肠道后观察小鼠的运动能力,发现运动时间延长,故可以得出结论: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
(3)根据后文“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可以知道丙酸盐可以提升运动能力,而实验二表明在滴加了某种物质后与实验一结果相同,所以空格处可以填丙酸盐。
(4)运动后,肠道中的V菌数量会明显增加,而V菌也会提升运动能力,所以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平均数量会大于久坐人员肠道中的V菌的平均数量。
【难度】易
【题分】12分
26.做酸碱实验时,小敏将稀盐酸逐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发现一直无明显现象,突然想起忘记加无色酚酞试液,为探究反应的进程,过程如下:(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②盐酸过量③
【实验设计】
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
步骤二:继续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确

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
猜想②正确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确
(1)对方案Ⅰ的结论进行评价:

(2)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

【表达交流】为确定猜想②是否正确,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有

A.紫色石蕊试液
B.钢片
C.铁锈
【答案】【建立猜想】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1)该实验结论错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会产生氯化钡,无论盐酸是否过量,都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2)先出现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
【表达交流】AC
【知识点】中和反应,物质的鉴别
【考查能力】实验探究建立猜想,化学分析能力
【解析】【建立猜想】根据已知猜想,一个酸过量,一个碱碱过量,可以猜测还有一种情况为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1)对于评价类题目,先判断其正确性,再说明理由。方案1中滴加与AgNO3溶液,检验的是Cl—,而无论盐酸是否过量,都会有Cl—产生,故而不能判断。
(2)根据实验结论盐酸过量可以知道,加入碳酸钠后会先后与盐酸、氯化钡反应,所以实验现象是:先出现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
【表达交流】可以选择的试剂需要能与盐酸反应
【难度】中
【题分】12分
2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光学,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查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读图能力
【解析】(1)根据图形可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倒立放大实像。(2)根据光路可逆知识点,在物与像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凸透镜位置,那么物距与距位置应该反一下,透镜位置应该为离蜡烛30cm处,即光距座45cm处(3)图甲位置像偏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间位置,可以将蜡烛、光屏上移,透镜下移(4)加凸透镜后成清晰像,说明成像位置在比光屏更远处,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应将蜡烛远离透镜。
【难度】中上
【题分】12分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8、29、31小题各6分,第30小题7分,第32、33、34小题各10分,共55分)
28.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又有广泛的用途,更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
(1)下图表示竹的不同结构,其中属于器官的是

(2)竹可以采用移鞭繁殖,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埋于土下10~15厘米,一段时间后可长出新竹,该生殖方式属于
(选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3)研究氮肥施加量对竹材产量的影响,科学家选取三块土壤、朝向和种类等条件相同的竹林,分别施加不同量的同种氮肥,测出竹材产量。实验连续进行三年,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在实验生产中,施加氮肥最合理的量为
kg/m3,理由是

【答案】(1)丙
(2)无性生殖
(3)0.01
从竹材产量分析,施加氮肥比不施肥有明显增加;施加0.04kg/m2的氮肥,竹材产量比0.01Kg/m2增幅较小甚至下降,而且施肥过多容易引起土壤板结
【知识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的繁殖方式
化肥
【考察能力】分析图表能力
【解析】(1)植物的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图示甲为植物细胞,乙为导管,丙为叶,丁为植株,故选择丙;
(2)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题示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故为无性生殖;
(3)见答案
【难度】易
【题分】6分
29.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地表彰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这种质量轻、可充电、功能强大的电池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
(1)锂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能。
(2)碳酸二甲酯(C2H4O3)是锂电池电解液的一种成分,下列关于碳酸二甲酯说法正确的有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相对分子质量是90克
D.分子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3)图为某款锂电池手机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结合图像分析手机夏天比冬天耐用的原因是:

【答案】(1)化学
(2)AD
(3)温度越低,电压下降到放电终止电压时间越短
【知识点】能量转换
化学式
【考察能力】分析图表能力
【解析】(1)给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A:C3H6O3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故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与选项不符,故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无单位,此题为12×3+1×6+16×3=90,选项中带了单位,故错误;
D:原子个数比为3:6:3=1:2:1;
(3)见答案;
【难度】易
【题分】6分
30.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圆满完成峰顶测量任务,亿万民众共同见证这一极限挑战,激起国人满腔豪情。
(1)登顶的一大难关是“第二台阶”,这段垂直高度4米的岩壁上架着“中国梯”(图甲),登山队员的质量为75千克,爬完要克服重力做功多少焦耳?
(2)科学家在珠峰底部设立了多个观测点(图乙)来测量珠峰高度的目的是

(3)受到测量珠峰高度的启发,小敏用激光笔来测量校内的旗杆高度(图丙)打开激光笔开关,让激光对准旗杆的顶端,要测算出旗杆高度H,需测出的数据有

【答案】(1)G=mg=75千克×10牛/千克=750牛
W=Gh=750牛×4米=3000焦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3)AB
AC
OB
【知识点】功
物理实验设计分析
【考察能力】功的计算
受力分析
【解析】(1)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克服重力做功即为重力与在重力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见答案;
(3)难测量的量可以利用方便测量的量得到,此题主要根据相似,故需测量AB、AC、
OB,便可得到H的数值
【难度】中等
【题分】7分
31.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的缓慢氧化,因此,人体细胞正常工作不能缺少氧气,脑对缺氧特别敏感(见表)。当人的心跳骤停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图所示),持续而有节律地按压胸骨,使其心跳恢复,帮助血液循环系统恢复工作:胸外心脏按压还能改变胸腔容积,帮助呼吸系统恢复工作,使氧气和有机物到达脑。
缺氧时间
症状
3秒
头晕
20秒
意识丧失
60秒
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4分钟
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害
10分钟
脑死亡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胸外心脏按压帮助心跳骤停患者的脑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理。
【答案】手向下按压,胸腔容积减小,气压增大,肺内气体被压出:手不按压胸骨时,胸骨上升,胸腔容积增大,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压人肺内。同时心脏受挤压结合阳膜的作用,心脏内血液被挤出,在血管中定向流动。肺泡内氧气扩散进人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进人肺泡,血液循环携带氧气和消化系统吸收的有机物进人脑与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脑细胞内有机物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呼吸作用产物通过排世器官排出。
【知识点】呼吸、血液循环、物质交换、呼吸作用、排泄
【考查能力】对生物体稳态的综合理解
【解析】见答案
【难度】中等
【题分】6分
32.将12.9克NaCl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CaCl2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1)表格中m的数值是

(2)溶液中Na2CO3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Na2CO3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中溶液中NaCl质量的变化图。
【答案】(1)6
(2)4
(3)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质量为x
Na2CO3+CaCl2=2NaCl+CaCO3↓
106
100
x
10克
求得x=10.6克
Na2CO3%=(10.6克/12.9克)×100%=82.2%
(4)
【知识点】盐的性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分数,
【考查能力】图标分析,计算能力
【解析】氯化钠与氯化钙不会反应,只有碳酸钠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1)分析前三次反应可知每加15克CaCl2生成3克沉淀,所以第二次总共生成6克沉淀(2)第五次加氯化钙沉淀不再增加,说明第四次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完。(3)见答案(4)只需确定两个点,第一个点未加入CaCl2时原混合液中有2.3克氯化钠(12.9克混合物质量减去第三小题计算出的10.6克碳酸钠的质量),第二个点完全反应后生成氯化钠11.7克(可通过第三小题化学方程式计算)总共有11.7+2.3=14克氯化钠,此时参加反应的氯化钙可从第三小题的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出,为11.1克。可用表格中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时生成3克沉淀计算出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2.2%,再计算出含溶质质量为11.1克时氯化钙溶液为50克,综上所述两个点(0,2.3)(50,14)确认好,用直线相连,超过50之后,氯化钠不再增加。
【难度】(1)(2)(3)简单(4)中等
【题分】10分
33.小敏家住某5层公寓楼中的4楼,当他在1楼按下楼道灯开关,5盏“220V
12W”的楼道灯全部点亮,然后延时60秒均自动关闭。他正常每登一层楼所需时间为12秒。小敏意识到楼道灯这样的工作方式有些浪费电能,对楼道电路进行设计,改进电路如图,K为启动延时开关,S为感应跳转开关,K按下时S接通触点1、2,S感应到人到2楼,跳转至触点2、3,感应到人到3楼,跳转至触点3、4……跳转后若20秒后感应不到人,则K断开。
(1)按照原先楼道灯的工作方式,小敏正常上楼回家一次,楼道灯一共消耗多少电能?
(2)改进后的方案中,S跳转前后,通过启动延时开关的电流大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小敏正常上楼回家一次,比原来节约多少电能?
【答案】(1)W=Pt=5×12瓦×60秒=3600焦
(2)不变
一楼灯消耗的电能:W1=P1t1=12瓦×12秒=144焦
二楼灯消耗的电能:W2=P2t2=12瓦×24秒=288焦
三楼灯消耗的电能:W3=P3t3=12瓦×24秒=288焦
四楼灯消耗的电能:W4=P4t4=12瓦×(12+20)秒=384焦
五楼灯消耗的电能:W5=P5t5=12瓦×20秒=240焦
W总=W1+W2+W3+W4+W5=1344焦
节约的电能:3600焦-1344焦=2256焦
【知识点】并联电路特点,电能计算
【考查能力】分析电路能力,电路计算能力,综合比较能力
【解析】(1)并联电路总功计算,并联电路总功率为各个支路电功率之和,乘于时间就是总功
(2)开关每跳转一次,都是同时接两个点,两条电路同时工作,所以电流大小不变。
(3)要算出改造之后每一层电灯亮的时间,两层同时亮,一层12秒,二层上完之后亮24秒,三层和二层一样,四楼亮的时间要加上感应延迟熄灭的时间,五楼只要算本层楼的感应时间即可
【难度】1,2易,3中等
【题分】10分
34.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
(1)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基因测序,是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基础。
检索表
1a有细胞结构……2
1b无细胞结构……A
2a有成形的细胞核……B
2b无成形的细胞核……C
①右表是有关酵母菌、大肠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索表,其中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是

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

③为应对疫情,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在此期间做法合理的有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
B.长时间躺床上看书
C.多服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
(2)佩戴口罩出行是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
①佩戴口罩时,需要用手指按压口罩上的直金属丝,使得口罩和脸部尽量紧贴,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从力的作用效果看,手指按压金属丝说明力能使物体

②小敏戴上口罩后一会儿,呼出气体使他所戴眼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镜片模糊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③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废弃的口罩应放入
垃圾桶最合适。
(3)对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是控制新冠肺炎的有力保障。“84”消毒液被广泛用于新冠疫情的卫生消毒,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①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写出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A②抗原③AD
(2)①发生形变②液化③B
(3)
①+1价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知识点】微生物分类,抗体抗原概念,检索表的使用,力的作用效果,物态变化,垃圾分类,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
【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检索表的实际运用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迁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疫苗是灭活或者减活病原体,是抗原。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镜片模糊是因为呼出的水汽在镜片上液化,用过的口罩上可能有病毒,属于有害垃圾
(3)氧元素负二价,钠正一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所以氯正一价,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难度】易
【题分】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