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1)与同学合作完成对昆虫的观察。
(2)在对昆虫图片资料的查询和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虫),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观察蝗虫并概述蝗虫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观察蝗虫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昆虫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一
五彩缤纷的昆虫1
交流收集整理的五彩缤纷的昆虫资料2
视频资料播放“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3
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昆虫世界”图片
学生回忆并让知识系统化,进入学习情境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昆虫资料,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学生认真观看大屏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昆虫的特点。欣赏图片,感受昆虫世界的美丽
在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我们上一课学过的比较高等的脊椎动物——鸟类,另一类就是家族非常兴旺发达的昆虫。对学生收集和交流的内容进行积极的评价。明确:昆虫类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纲,已记载的种类约有100多万种,分布十分广泛。
二、观察蝗虫1、多媒体播放视频“观察蝗虫”,展示蝗虫图片。2、多媒体展示图片:蝗虫复眼3、多媒体展示:蝗虫的呼吸4、多媒体展示:蝗虫的口器
小组合作,观察蝗虫实物,结合P85和P88信息库中内容,讨论完成问题【表达交流】蝗虫身体外面包着一层坚韧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和保护体内的各种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表达交流】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表达交流】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有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讯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复眼位于头部上部,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复眼对运动着的物体特别敏锐。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表达交流】胸部有三对足,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中足适于行走,后足适于跳跃。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呼吸部位在胸腹部。【表达交流】口器是咀嚼式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蝗虫实物,引导学生交流反馈:1.
蝗虫身体的外面包着一层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触摸感受蝗虫外骨骼的坚硬。2.
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指出实物中头部、胸部和腹部的位置。3.
蝗虫的头部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是一个独立的感光单位。这样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复眼视觉所看到的影像其实是由众多小眼所提供的讯息组成。4.
蝗虫的胸部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蝗虫后足强大,最高弹跳1米的高度5.
蝗虫用什么呼吸?课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展示蝗虫呼吸的实验视频。6.
蝗虫的口器属于什么类型的口器?有什么作用?
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2有害3视频播放:“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列举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并互相评价学生观看大屏幕,分析引起蝗灾的原因
昆虫种类很多,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引起蝗灾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一、
五彩缤纷的昆虫
二、
观察蝗虫:
1
形态结构特点
2昆虫的基本特征:
一对触角
头
一对复眼
身体
一个口器
胸:有3对足,2对翅
腹
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
有益:
2
、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