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成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成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1 19: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安身之地
【解释】: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近义词】:安身之处、立足之地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栖身的地方

昂然直入
【解释】: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近义词】:昂然而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傲慢少礼
【解释】: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自】:《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示例】: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傲慢无礼
【反义词】:彬彬有礼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傲贤慢士
【解释】: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反义词】:爱才如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看不起有才能的人

懊悔无及
【解释】:后悔已来不及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近义词】:后悔莫及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把薪助火
【解释】: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近义词】:抱薪救火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如鱼得水
【解释】: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示例】:若使他回来了,我们就应该~,欢喜的了不得,那里还有功夫在这里纳闷呢!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
【近义词】:如虎添翼、情投意合
【反义词】:寸步难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刮目相看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世界也~,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朱自清《这一天》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反义词】:视同一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

乐不思蜀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半筹莫展
【解释】: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示例】: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三主张建设反致~,一败涂地。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近义词】:半筹不纳、一筹莫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一点办法都想不出

宝刀不老
【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近义词】:老当益壮、宝刀未老
【反义词】:年老体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老将不减当年勇

饱学之士
【解释】: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示例】: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一笔字也写得挺好。 ◎张天冀《新生》
【近义词】:经纶之才、学富五车
【反义词】:胸无点墨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倍道而进
【解释】: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近义词】:倍道兼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兵精粮足
【解释】: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示例】:他久镇河北,~,自立旗号,不服隋朝所管。 ◎清·无名氏《说唐》第二十回
【反义词】:弹尽粮绝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拨云雾见青天
【解释】: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示例】:久慕玉姐大名,未得面睹,今日得见,如~。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不成体统
【解释】: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示例】: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
【近义词】:不拘小节
【反义词】:规行矩步、循规蹈矩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分句;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

不置褒贬
【解释】: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才薄智浅
【解释】:形容人的才智浅薄。自谦的说法。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近义词】:才疏学浅
【反义词】:博学多才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残暴不仁
【解释】: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自】:《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
【示例】:韩玄~,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残忍不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尺寸可取
【解释】: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赤膊上阵
【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示例】:他终于~,亲自出马了。
【近义词】: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反义词】:披挂上阵、披坚执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赤身露体
【解释】:指光着身子,衣不蔽体。也指赤祼全身,不穿衣服。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
【示例】:~,走到人前,成何体面?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赤身裸体
【解释】: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谁或坐。”
【近义词】:一丝不挂
【反义词】:衣冠楚楚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

踌躇不决
【解释】: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示例】:景公口虽不唯唯,终以田陈同族为嫌,~。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

一手包办
【解释】:一手:指一个人;包办:总揽一切,独自办理。指一人独揽,不让别人插手。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三回:“你一手包揽,我只崝我的头钱。”
【近义词】:大权独揽、一手遮天
【反义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口头语

一举两得
【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出自】:《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示例】: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
【近义词】: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反义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臂之力
【解释】: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出自】: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示例】:望孔明助~,同破曹贼。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助人为乐
【反义词】:落井下石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常用在“助”后

七步成诗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示例】:冷绛雪道:‘子建~,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

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下笔成章
【解释】: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出自】: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示例】:这学生天资聪颖,文思敏捷,~,将来未可限量。
【近义词】:出口成章
【反义词】:江郎才尽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不知所云
【解释】: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示例】: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
【近义词】:不得要领、语无伦次、吞吞吐吐
【反义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提纲挈领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表示不知道说什么为好

人生如寄
【解释】: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出自】: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近义词】:人生若寄
【反义词】:人寿年丰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补语;指人的生命短促

伯仲之间
【解释】: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出自】:三国·魏·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示例】:~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唐·杜甫《咏怀古迹》诗
【近义词】:不相上下
【反义词】:天渊之别、天壤之别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两人才能、势力不相上下

位极人臣
【解释】: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出自】:《三国志·吴书· 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泛指身为重臣,官位很高

作奸犯科
【解释】: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示例】: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近义词】:违法乱纪、以身试法、知法犯法
【反义词】: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循规蹈矩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偃旗息鼓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示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卷包而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销声匿迹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出言不逊
【解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示例】:八岁纵笔成文,本郡举他神童,起送至京。因~,冲突了试官,打落下去。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一
【近义词】:出口伤人、血口喷人、出言无状
【反义词】:谦厚有礼、彬彬有礼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人

初出茅庐
【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示例】:那傻小子是“~”,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近义词】: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词】: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危在旦夕
【解释】: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示例】:现在桂林又~,柳州也将不保。 ◎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近义词】:朝不保夕、危如朝露
【反义词】:安如磐石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