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问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
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踐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
探索,这较妤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
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
文意识的独到理念。宋代诗词细致描写了对待野生动物的各种场景和操作环节。其中以和
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活动也有不少记栽,由于场合和条件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
面把握。
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尽量以善心慈念对待野生动物。王安石的《放鱼》说:“捉鱼浅水
中,投置最深处。当著脱煎教,翛然泳而去。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物我皆畏苦,舍之宁
啖茹。”这是荆公所记自己救鱼食素的一次生活经历。苏东坡《次韵定慈钦长老见寄八首》
说:“钩帘归乳燕,穴紙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蜮不点灯。”这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碰
到的事,举手之劳可以为动物放一条生路。虽然东坡的说法有一定宗教背景,但对普通人也
有启示意义。
二是尽量人道她对待捕获的野生动物。人类在和野生动物的“交往”中肯定会捉取大量
野生动物。除大部分被杀掉之外,人类还有较为“友善”地对待它们的方式方法。宋代有大
量的放生活动,这在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欧阳修《驯鹿》讲到自己想放掉一只被网捉住的麗
“南山蔼寯动春阳,吾欲纵尔山之傍”“饮泉啮草当远去,山后山前射生户”,他不仅希望这头
驯鹿回到适宜自己生存的山野之中,而且规劝它避开猎户。不过,当时诗人们关于放生产生
了意見分歧。杨备《长命洲》写道:“狐狸口腹应潜饱,就死多于曰放生。”放生的动物大多被
狐狸吃掉了。马之纯《长命洲》写道:“不杀自然能不放,却将实祸博虚声。”他认为放生实际
上是一种导致动物灾祸的方式,但放生者却得到了好的名声。这里杨、马二位是从保护野生
动物的角度反对放生这种形式。还有一种方式是把捕蕤的野生动物饲养起来。赵扑有诗写
道:“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
三是在渔猎活动中尽量给野生动物留一条生路。渔猎是人类的一种十分残酷的实践活
动,在传统社会中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这种活动中更有保留“一念之善”的
必要性。范仲淹写有《观猎》一诗,饼到对野生动物的残杀,但同时也强调“惟开三面者,盛德
播弦匏η。他借助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强调要给野生动物留下一线生机,实际上是在保留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12页)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高中一年级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A项理解有误,原文说“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
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细致描写和贯穿人文意识的独到理
念是共同存在于宋代诗词的两个方面,而非只是通过细致描写来表达人文意识和理念。B项
“以和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当时宋人的共识”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宋代诗
词中记载了不少以和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活动,但不能说明这是当时宋朝人的共识
D项“也反映出他对渔猎活动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质疑”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应该和他对这
种猎杀野兽的方式不满有关”。)
2.D(文章第四段举秦观和郑伯英的例子,也是为了证明宋朝人在渔猎活动中尽量给给野生
动物留一条生路。)
3.B(推断有误。文中并未体现“宋代的野生动物得以大量存活,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非
常和谐”的结论,且从文中“尽量人道地对待捕获的野生动物”“除大部分被杀掉之外”等
处,也能看出与此结论相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曲解文意,“顾客体验真切”表述有误,结合原文“主播们卖力的讲解、真切的体验
分享”可以看出,是主播有真切的商品体验、并向顾客分享,并非是顾客的体验真切。)
5.B(“这与近年来网络零售增速逐年下降有关”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网络
零售的增速并非逐年下降,而是有升有降。另外,直播电商购物增长率将大幅放缓,主要与
市场规模基数有关。)
6.①电商平台:要加强自我管理,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销售行为,对失
信的商家和主播进行处罚。②商家主播:要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增强服务意识,做好
售后服务保障:③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购物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加大
违法成本(惩处力度),促进行业良性发展。(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如“电商平台:提供客观真实数据,正确引导消费者”。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细则:每条2分,写出1个具体作法1分,写2个即可得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A(A项“体现了父亲的孝心”理解有误,应该是暗示药方十分重要,里面藏有重要的信
息。)
8.①“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贯
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实现了现实和回忆的巧妙对接,使小说
情节顺畅,结构紧凑;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我”在抓药过程中的言行表现使得“我”顺利
将药方交给栓祥叔并顺利抓到药。④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述,作为九岁的孩子,“我”对成
人世界无法完全理解,因此形成了小说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⑤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有助于突显主旨。通过“我”这个年幼的孩子都能感到“所
有的人表现异常”,更加突出了地下工作者斗争的艰难、无畏、智慧勇敢。(或者以“我
的视听感受来突出地下斗争的艰难,纪先生等地下党人的机智勇敢,大无畏的斗争精神)(6
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