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第二课时)
菏泽市实验中学
卢文倩
学习目标
1.品析文中重点语句,学习文章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对人生深沉而独特的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紫藤萝
花不
富
贵
,不
骄奢
,不
夺人
耳
目,但
却
有一份清
白、高雅
、坦诚
、温馨
,一
种坚实
的甚
至抗
争
的生
命力。
面对紫藤萝,作者感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思考探究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花遇到了什么不幸?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思考探究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
思考探究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下文点题做铺垫。
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思考探究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
思考探究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
写成此文。
知人论世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是他一个啊!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
"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哭小弟》宗璞1982.11
知人论世
文革中,父亲(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已经71岁了,天天有人冲来抄家,搬把凳子搁院子里,要父亲站在上面。家里贴满了打倒的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贴封条。衣服都封起来了,天冷了,封条不敢拆,父亲就披条麻袋御寒。他的输尿管不通,腰上挂着尿瓶,被拉去批斗,打倒在地。游街时连连跌跟头,还是要继续走。为了斗他,甚至成立了批冯联络站。我不明白,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何苦至于此,何至于如此对待。
《父亲很幸福,父亲很委屈》宗璞
知人论世
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作斗争……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知人论世
“我”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
思考探究
“我”的“焦虑”和“悲痛”是因为我深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虽已过去多年,但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愈合。而且弟弟当时正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面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而深感悲痛。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思考探究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有无数个个体生命构成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思考探究
文章开头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变化?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吸引,驻足观看;
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受到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感染和鼓舞,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永恒,精神振奋。
本文通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将心中的疑惑和痛楚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由此领悟到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珍爱生命,奋发进取。
主旨点睛
本文对“物”紫藤萝的描写非常充分,从色泽、形态到芳香,从整体与细节,动态与静态,实笔与虚笔,浓墨重彩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那一树如梦幻似骄阳的紫藤萝瀑布,突出了其历劫之后的盎然生机,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才自然地从中悟出了生命无限的道理。大背景是文革动乱时期的遭遇,小背景是作者亲人遭遇疾病的侵袭,而引发情思变化和深刻领悟的媒介正是一树劫后余生更灿烂的紫藤萝。本文中托物言志的“志”既有作者悲郁到昂扬的情感变化,又有作者由“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而引发的思考。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包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课文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情感。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写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