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
高
一
语
文
评
分
细
则
2020.6
一、
1.(2分)D
2.(2分)A
3.(3分)A(“唯一”有误)
4.(3分)D(A项见第⑥段,B项“只读”有误,C项“减少文学作品的阅读”有误)
5.(3分)B(“摒弃”有误)
6.(4分)
①读书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读书是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③读书能让人们修身,修养人们的心性。
④读书能够励志。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7.(4分)评分要点:具体做法(1分);作品内容(2分);阅读经验(1分)
二、
8.(3分)B(①根本:树根;②当:主持,掌管;③致:获致,得到;④说:通“悦”,喜欢;⑤实:使……充满;⑥为:作为;⑦就:取用;⑧是:指示代词“这”)
9.(3分)D(所以,用来……的)(A.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而,递进连词/并列连词;C.则,连词表假设/连词表转折,同“而”)
10.(3分)A.(休:美善、福祉。同“休戚相关”的“休”)
11.(3分)C.(A项“只要……就一定”有误;B项“委婉地询问”有误;D项“都大量运用理论论据”“极力”有误。)
12.(6分)
①(3分)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重点译出:斯、以、判断句式)
②(3分)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重点译出:非、去、为)
13.(5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论证。《谏太宗十思疏》开头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作比,说明人君安国应当“积德义”,比喻精切。《谏逐客书》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
示例二:运用对比论证。《谏太宗十思疏》用“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与下文含“不”字的句子形成正反对比,凸显进谏的主旨,归结到“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逐客书》用秦王“重物”和“轻人”对比,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这危害到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点明方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各2分)
三、
14.(3分)B(“在格调上与前句完全不同”有误)
15.(3分)D
16.(5分)
如今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是何等的凄清,自己又怎能长久淹留在这里呢?(诗句理解,1分)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景,写路途中凄冷萧瑟的自然环境,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同样也可比喻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使人忧虑万分。(手法,2分)颈联直承首联而来,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情感,1分)语意双关,包含沉重的感伤,显得情深意长。(作用,1分)
17.(共8分,每句1分)
①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昔闻洞庭水
⑥今上岳阳楼
⑦为国以礼?????
⑧其言不让
四、
18.(2分)D(“又拘谨”有误)
19.(3分)A(B.救救孩子—《狂人日记》—《呐喊》;C.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呐喊》;
D.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呐喊》)
20.(3分)B(“其他作家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有误)。
21.(5分)
(1)初读鲁迅文字觉得“无趣”,没有耐心和勇气往下读。
(2)大学时,开始喜爱鲁迅小说。
(3)随着阅读的增多,鲁迅的形象由平面而立体,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4)迷恋鲁迅文字的魅力、叙述的味道,欣赏其写作的姿态。
(5)无论到哪,都随身携带鲁迅的作品,反复阅读,非常享受。
(每点1分)
22.(4分)
(1)温和,脸上总挂着微笑;
(2)亲切无比,向朋友一样;
(3)幽默、慈爱
(4)坦荡、凛然
(每点1分)
23.(5分)(略)
五、
24.
(1)(3分)C.
(2)(2分)改正: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
25.微写作。(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6.作文。(50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文言文译文请参考《教师教学用书》
1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试卷
语文
2020
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意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事
项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東,请将答题卡交回。
、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
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
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宇和书写的
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于是,书成为记
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
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賴于书写的文宇,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
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
人的一生:《史记》记载“韦缟三绝”的故事,是孔子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论语》中记录的很
多孔子语录,如
也是孔子热爱读书的最好见证
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囯传统社
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囯文化的突出特色。虽然读书
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
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
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
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顔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
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五柳先生提倡“好读书,不求甚
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
用史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毎个人也都冇自
己的读书习惯,没冇固定的模式。如罘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
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
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晢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