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9.4神奇的升力》
【教材分析】
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验结论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最后联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的现象,如:游泳注意漩涡,骗保案的识破,香蕉球等。
前一章我们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都是流体在静止状态下有关压强的一些现象和规律,通过本节课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流体流动时,流体的压强还跟流速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体力学中的基本规律,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飞机的升力等。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与浮力、液体压强、大气压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流体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这堂课的主导思想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观察解释的流程进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互协作,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在体会的过程中完成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能逐渐运用归纳、类比、
逆向思维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通过对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的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社会的紧密联系。
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使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科学探究,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与合作精神。
【重点定位】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难点挖掘】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主题进行活动,观察
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3.教学手段:自主实验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设备进行引导。
4.评价方法: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与推荐。
【实验器材】每小组准备纸片两张,纸条,漏斗,乒乓球,水槽,注射器各一个,手持小风扇,扑克牌小纸人,塑料软管,碎纸末;
教师准备模型飞机,吹风机一台。
【教学过程】
《9.4
神奇的升力》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事件引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老师:[190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俄国沙皇派往西伯利亚的一位钦差大臣,将要乘火车经过一个名叫鄂洛多克的小站。站长沃尔伦斯基,一大早率领全站职工,手捧花束,排列在铁道两旁,恭候钦差大臣的到来。
不多久,列车在汽笛声中风驰电掣般地冲进了由38名铁路员工组成的“人巷”。离列车很近的人们刚要举起手中的花束欢呼时,突然,所有的欢迎者都像是被人从背后猛推了一下,纷纷不由自主地向前仆倒下去……
奇特的惨案发生后,地方法院开始调查案事件真相。然而,机车状况良好,司机和员工都没有违章操作。反复调查毫无结果,法官只好在判决书上写下了《圣经》上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羔羊,迟早要回到上帝的跟前!”
著名的俄国科学家齐秋奥尔科夫斯基知道这一“判决”结果后,哀叹道:“可惜法官不懂伯努利定理……”](播放微课)
那么这个幕后的“黑手”到底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找到事件的真相,揭开谜底!
由悬疑的案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其快速融入课堂。
新课教学
老师:那么鄂洛多克惨案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呢?
警察破案时常用“现场模拟”的方法解决难题,我们也来模拟一次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凶手。
?〖现场模拟〗
(让学生从桌面上找到合适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原因,然后举手到讲台前进行演示讲解)
鄂洛多克事故的原凶:
火车运动时,人与火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人外侧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而对人体产生朝向火车的压强差。
通过实际动手的操作,给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1、什么是流体?
2、什么是流速?
具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如水、空气…)。
流体流动的速度叫流速。
通过实验找到解决方案
所以从此以后距站台边沿1m的位置画了一条黄线来警告乘客:不要越过此线,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们以后在站台上候车时,不要越过安全线;或在铁路边玩耍时,不要靠近高速行驶的火车。
当人类愚昧无知时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当我们不学无术时也会遭到社会残酷的淘汰。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器材:一个乒乓球、漏斗
规则: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
(每一个组推选一名大力士进行比赛,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既然这样不行,那我们就倒着吹,看能不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呢?为什么还是吹不出去呢?反而不吹的时候它却掉下来了?
(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的这些大力士虽然没有把乒乓球吹起来,但你们对流体压强的感受和理解一定是最深刻的,而这几位同学解释得也非常的合理、准确,我们一起用掌声来谢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到底是怎样飞起来的呢?”
进一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同学们参与动手的热情,把课堂推入一小高潮。并为下一阶段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
飞机的升力:由于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在空气中运动时,通过机翼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而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瞧一瞧】演示飞机的起飞
实际上飞机的产生,正是源自于人类对鸟类翅膀的深入研究。(观看翅膀与机翼对比图)这就是飞机能和小鸟一样飞起来的原因。
物理与科技的紧密联系,揭示高科技产品的奥秘。通过现场的模拟实验,特别是飞机模型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飞机机翼升力的产生与机翼的形状有关,与流体的压强有关。
【瞧一瞧】演示将机翼倒过来
汽车的尾翼板。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酷图欣赏。
引导学生从尾翼板的形状上分析它的作用。(学生作简短讨论后举手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有了这种装置,坐在小汽车里肯定是非常平稳的、舒服的。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积极,都很棒。
聪明的动物世界——灰雁巧胜大自然
大家看,这是一只原产自英国和欧洲灰雁,灰雁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野鹅,现在它正在空中自由飞翔。
突然天气情况变得很恶劣,这一高度的空气流速很大,但非常不稳定,它需要降低高度以摆脱这种不利的状况。请同学们帮它想想办法,他怎样才能迅速的降低高度呢?
我们看看这只灰雁会怎么做?
它的身体翻转了180度,腹部朝上,背部朝下,就这样以一种怪异的姿态继续飞行,虽然看起来给人一种不可能的感觉,但灰雁的这种特技表演——被称之为“whiffling”——实际上是一种真实存在并且久经考验的方式。
灰雁用它的智慧神奇地战胜了大自然,人类从大自然中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通过情景介绍让同学们猜想灰雁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与实际的方法产生巨大的反差,增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聪明的动物世界——非洲草原犬鼠的“空调房”
如图是非洲草原犬鼠洞穴的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圆形土堆.
每个同学从桌面上自选器材,设计演示实验,组内交流讨论,上台展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课堂小结
9.4???神奇的升力
一、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水与空气等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不多,但是与生活联系较深,所以我主要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总体效果还不错,并且设计中加入了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但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还不够积极主动,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加强与他们课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