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五单元同步(二)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想象玛琪他们平时上课的情景,比较他们的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的异同;
4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及课文表达的意思;
2.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3.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作用。
【温故知新】
请回忆本周的学习内容。
复述完整□复述一般□复述有待加油□
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复述完整□复述一般□复述有待加油□
听写“词语积累”。
[我爱记词语](天天听写,我最棒!)
△订正区(消灭错误,GO!GO!GO!)
【知识导航】
□
今日古诗
□课文讲解
□阅读之文言文阅读
【今日古诗】
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__________(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_____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3)“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_____、_____的特点。
(4)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
)和(
)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
(3)这首诗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
”和“
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
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文讲解】
16
表里的生物
【课文综合回顾】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
。本文讲的是“我”小时候认为能_________________的都是________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_________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本文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的小男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阅读课文
理清思路】
1.概括文意,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再读课文,感受我对表的兴趣,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笔】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
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段话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观点,以鸟叫、狗吠、蝉叫、虫唱为具体事例说明了这个观点。请你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这句话是对“我”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的句子我也能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1)“感到愉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猜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的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C.表明父亲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二、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3.“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文 B.点题 C.引起下文 D.对比
4.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悠悠童心
当我和童年告别时,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再见”!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毽子、跳绳……我就忘记了我已是20多岁的人。
我盼望成天和他们在一起。终于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蔚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我们一同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树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露出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饥饿”的孩子。
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个好奇症吧!
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修手电筒。
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么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
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个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为我拆收音机罚我看三本书;隔壁李奶奶说我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
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了50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唱歌!在舞蹈!悠悠童心在我的心中……
1.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作者最突出的个性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没有和童年说“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觉得留住童年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散文,看起来很散乱,可是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忆________________,最后抒写自己现在的心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也像作者一样有“好奇症”吗?把你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阅读课文
理清思路】
1.课文第1自然段有何作用?
2.第3自然段中“你说是不是?”这句话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3.课文题目和结尾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4.玛琪觉得“那时候”有趣,“那时候”指什么时候?她为什么觉得“那时候”有趣?
5.你喜欢玛琪和托米他们的学校吗?说说你的理由。你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堂达标】
一、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科幻小说作家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写的是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这天,男孩________和女孩________一起看一本真正的书的故事。“真正的书”就是我们现在人很熟悉的__________书。
这本书描述的是一百多年后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百多年后,孩子上学用的书是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老师是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现在用的书是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是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天晚上,玛琪甚至把这件事记在自己的日记里了。在2155年5月17日这一天里她写道:“今天,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你从“叹了口气,去上课了”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们翻着这本书,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他们读到的字全都静止不动,不像他们通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那样,顺序移动,真是有趣极了,你说是不是?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时,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1)“发黄”“皱皱巴巴”,从这两个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句话里,你分析下,纸张印刷的书具有什么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不是小姑娘的错,琼斯太太。我认为是这个机器的地理部分调得太快了一些,这种事是常有的。我把它调慢了,已经适合十岁左右孩子们的水平了。说实在的,她总的学习情况够令人满意了。”
从视察员的这段话里,你接收到了几个信息?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琪脸上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_________学校。”玛琪为什么会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本文以玛琪和托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人物对话来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特点。
托米( )
玛琪( )
A.乖巧、缺乏主见。B.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
9.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许多年以后,两个以机器人为老师的孩子,从一本纸质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A.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
( )
B.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
( )
C.孩子们在一块儿学习玩耍,很不快乐。
( )
D.老师是真人。
( )
(2)A.玛琪不喜欢机器老师的原因是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考试,让她很有挫败感。( )
B.玛琪喜欢当她爷爷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上的老式学校,因为这样的学校比机器人当老师在家里教课更先进。( )
☆10.文中为什么要写玛琪的爷爷的爷爷小时候上学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语文园地_____
一、词句段运用
1.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
(1)走马观花( )
A.行
B.离去
C.古代指奔跑
“走马观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愧弗如
“弗若之矣”中的“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愧弗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中的“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泪俱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引用的作用。
(1)读句子,体会。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引用名言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运用。
妈妈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坚持读书,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二、日积月累
把句子补充完整。
1.穷则________,变则________,通则______。——《周易》
2.苟日新,__________,又日新。
——《礼记》
3.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
——《荀子》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南子》
今日笔记
要点
具
体
内
容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择题。
(1)下列词语拼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蝈蝈(guō
guo) 辩论(bián
lùn)
B.蝎子(jiē
zi)
恐怖(kǒng
bù)
C.逆境(nì
jìn)
阻拦(zǔ
lán)
D.领域(lǐng
yù)
纬度(wěi
dù)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喜爱,喜好)
B.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弗:好像)
C.及其日中如探汤。(汤:汤水)
D.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到了)
(3)下列含有“鼓”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不满4年就全线竣工了,这件事给中国人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B.老师经常鼓励我们,遇到困难,要勇于克服。
C.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鼓吹。
D.班长鼓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创文明校园。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与括号中的成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上,他能够举一反三,稍加点拨,就能进步很大。(一目了然)
B.身为时尚设计师,有时需要标新立异,这样才能获得青睐。(独出心裁)
C.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坚韧不拔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锲而不舍)
D.明智的人善于因小见大,并不是未卜先知。(见微知著)
(5)“我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与( )同义。
A.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B.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C.我以日初出近,而日中时也近。D.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远也。
(6)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年前就认识到(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D.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2.句子练习。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理往往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
①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标点。
科学家们善于从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3.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学弈》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实践。
(一)文言文阅读
枭①将东徙
枭逢鸠②。
鸠曰:“子将安之?③”
枭曰:“我将东徙④。”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⑤我鸣,以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⑧恶子之声”。
【注释】 ①枭(xiāo):猫头鹰。 ②鸠(jiū):斑鸠、雉鸠的统称,形似鸽子。③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④徙(xǐ):迁徙。⑤恶:厌恶,讨厌。⑥以:所以。⑦更:改变。⑧犹:还是。
1.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枭将东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你觉得斑鸠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寓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都应从根本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B.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
C.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二)现代文阅读。
我很重要
①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②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③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④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⑤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喝下了多少清水,才长成一具独一无二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A.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滴水,难道可以对亿万粒米亿万滴水滋养出的身体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⑥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头和前凸的嘴巴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感叹。他们精心打造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B.现在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使用语言,这本领来自哪里呢?其实,我们的头颅里装着一部人类进化的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通过学习储存于我们的脑海深处,我们的学识智慧与亿万年来的先辈紧紧相连。我们是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上最新萌芽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人类。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其中的一环,我们怎么能说自己不重要呢?
⑦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我们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假如我们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C.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⑧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友情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灵犀相通的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1.在下列括号内分别写出文中画“ ”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 ) B.( ) C.( )
2.结合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从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证:①我们的身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承者;③我们是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我们与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珍贵且独一无二的。
3.选择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____”的句子,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A.我们是人类中无比渺小的部分,所以不重要。
B.我们代表着新时代的人类,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所以很重要。
C.我们要从人类深厚的精神和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人类这棵大树更加繁茂。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告诉大家( )
A.我很重要,所以我要让大家重视我,谁都不能藐视我。
B.我很重要,所以我要珍惜生命,并让生命呈现应有的价值。
4.短文题目为“我很重要”,第①-④段却说“我不重要”,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本文加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与生活。
同学们,玩是我们的天性,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那孩子就喜欢玩,不是好学生。”喜欢玩的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呢?怎样处理“玩”与“学”的关系呢?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题达人】
范围
文言文两则
限时
10分钟
请结合课本内容设置一道翻译句子的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