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密卷Ⅱ
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
24.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中西方的古代先贤中,人们常常将春秋时期的孔子
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人都受到尊崇的原因在于
A.提出了国家统一主张B.主张带有人文色彩
C.敢于挑战神学的权威
D.代表共同阶级利益
25.在中国古代,均田制下的农民被称为“公民”。国家授田给农民,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民向国家
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并不准私自迁徙,如果逃亡被抓住就要受到严厉惩罚。由此可见“公民”实
际上是
A.出卖劳动力的雇农
B.自负盈亏的自耕农
C.依附于地主的佃农
D.国家控制下的小农
26.
杜甫诗《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971年考古学者对唐代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探出圆形窖穴295座,大的能储粮一万石,其中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已经变质碳化的谷子。
据上表可知,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诗歌反映了社会真实状况B.唐朝的农业发展到了顶峰
C.当时的农民生活比较富足
D.证明开元盛世具有可信性
27.明代以皇帝为首的贵族大地主庄田建立并不断膨胀,官僚缙绅和豪强地主也通过各种手段大肆兼并土地,并造成“郡多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这种现象
A.加剧了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B.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C.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赋税负担
D.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8.中国近代曾出现过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经世派”,提出“吏治不清,而欲民生之康乐不可得也”,主张整
伤吏治;甚至直指皇权“以人为纲,万夫为柔”而造成“独制无所制”的压抑局面。这反映了经世派
A.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B.革新当代弊政的愿望
C.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希望进行全方位改革
29.据统计,1894-1898年间,“革命”一词只是零星的出现,且主要指涉法国大革命;1898年戊戌变法失
败后,“革命”一词出现新的含义,如代表彻底变革的“宗教革命”、“诗界革命”、“排满革命”等。这一变
化表明
A.改良道路在中国已被抛弃
B.革命得到多数人支持
C.国人对革命理解逐步深化
D.法国大革命影响渐小
30.1943年《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指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这一宣言却在
国统区遭到封杀。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
B.国民党极力维持一党专政
C.国民政府主张对日本妥协D.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31.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被废除,逐步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
上述措施
A.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C.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D.促使城乡一体化进人了新阶段
32.古代雅典是将抽签与工资相结合的第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比雷埃夫斯港的造船场工作的员工,在偏
远的乡下耕种狭小土地的农民,还是在雅典海军的战船上的划桨手都名副其实地有了参政权。这说
明,古代雅典
A.注重激励公民参政
B.公民等级不复存在
C.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D.公民素养得以提高
33.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就将美洲当成了财富掠夺地,白银首当其冲。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
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75%即10万吨被运往了欧洲。欧洲又将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这表明当时
A.中印两国主导了世界白银流动
B.欧洲商品在美洲畅销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居于主导
D.世界市场出现并拓展
34.马克思指出:“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
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
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介入城市卫生管理
B.利用警察维护上层利益
C.国家开始干预社会生活D.资产阶级推动议会改革
35.右图是白俄罗斯为纪念某一国际组织成立50周年
发行的邮票。该组织的成立
A.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C.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推动战后经济走向体系化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45年至1973年,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特别是
西北欧。这些移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从欧洲边缘地区来到西北欧的劳工移民。二是来自殖民地或
前殖民地的劳工移民,这部分人又被称为殖民地劳工。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
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卷》
材料二
改革开放的前10年,中国国家招收的农民工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
口为4779万人。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
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
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摘编自殷江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73年前后两个阶段欧洲人口流动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变动的特点。(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技术转移是指知识或技术从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的转移,一般发生在拥有某种技术的国家与
没有这种技术或拥有相对落后的同类技术的国家之间。关于技术转移的定义,国际较权威的说法是:“将
技术思想、技巧、流程、硬件和体系迁移越过各种边界——民族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或组织的和
制度的——过程和结果。”我国学者指出:“技术转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迁移过程而是涉及到国家之
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不断地发生着技术转移,并对各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韩连庆《技术转移研究中的另一向度》等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世纪世界各国海上竞逐异常激烈,海上权益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从甲午战败到清朝灭
亡的十多年间,重建海军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过。1910年12月,宣统帝发布上谕指出+所有筹办海军处
著改为海军部,设立海军大臣一员,副大臣一员,至应设之海军司令部事宜,著暂归海军部兼办,。此外,
恢复军舰也是清末海军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海军舰只的主要来源是从国外购买和国内自造,
在清末海军重建中舰只的恢复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清末海军重建中,日本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因素,筹办大臣载沟率团赴日本考察时,还发现了新大陆&&&海军陆战队。这是用于执行登陆作战,
保卫沿岸海军基地(港口等任务的特殊兵种部队。不久山东烟台就有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警卫队。另外,
文科综合
第11页!共12页"
清政府也非常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对旧有海军学堂恢复招生的同时,也兴办起新的海军学校。但从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海军建设取得的成果较为有限,与甲午战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李娇娇)甲午战后中国海军重建研究!1895-191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海军重建的背景和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海军重建进行简要评价。!6分
46.
【历史——选修1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873年,德国缔结了奥匈帝国、俄罗斯和德国的三皇联盟。三皇联盟是短暂的,因为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两国在巴尔干地区有冲突。结果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于1879年建立了两国同盟。双重联盟对俄罗斯在奥斯曼帝国正在丧失其权力的巴尔干地区的存在表示关切。1882年,由于意大利的加入,两国同盟变成了三国同盟,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结果。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其各自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因而每次争端往往都会扩大为重大的危机。
——摘编自斯科特·默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等
材料二
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
日三国由原来的反共政治集团正式转变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开始了全面对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
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
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摘编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条约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对世界局势的共同影响。(7分)
47.【历史——选修4
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1773年-1815年,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提出了“圣人之言,
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
。然而这个被反复强调的“道”,已大不同于汉儒建立的儒学体系,在他的友人韩愈看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而是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
次相传的“道”。柳宗元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强调文章要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随着对佛学的深刻认识,柳宗元进一步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置韩愈的指责于不顾。
魏晋产生的骈文,至唐代更加重视形式主义和辞采的华美成了“明道”的障碍,要完成“明道”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形式。许多人崇古倾向严重,主张学用古体散文体,包括韩愈也持这种观点。而柳宗元主张改变“道”的载体,站在文学发展史的高度坚决反对“荣古陋今”的错误观点,用大量的事实为新体古文正名。
——摘编自夏卫平《柳宗元的创新意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柳宗元与韩愈主张的不同之处。(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