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0年复学衔接筑基系列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本专题以美国经济发展轨迹为主要线索,以小窥大,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经济思想由由主义经济思想到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再到减少干预与“混合”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
专题概述
义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变化最大的特点,此处还有福利国家的出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思维导图
一、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经济状况。
1、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史料一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及根源。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的激化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扩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A【解析】题干中的信息描述的是经济大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美国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引发经济大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以致危机迟迟得不到化解,故选A项;经济危机造成大批的劳动力失业,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问题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 胡佛在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中声称:“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但他还是在1930年5月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解读】材料二前后两部分说明胡佛面对危机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参考答案】措施:前期坚持“自由主义”政策,后期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结果:使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而且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加强证券监管
恢复了金融秩序
恢复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农业生产
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促进了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举办救济
公共工程
成立救济署,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增加了就业
保护劳工权利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
缓和了劳资矛盾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签署“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有助于社会稳定
3、特点与实质
特点
以立法形式,政府全国干预经济
非军事性的干预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变与不变
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
保障了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一些国有企业,但私有制主体地位不变
4、评价
直接影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间接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使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并影响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两种不同的统制经济,即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法西斯主义的统制经济。“美国的复兴运动(罗斯福新政),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统制经济,讲到它的经济方面,它是取法于俄国的‘大实验’;讲到它的政治方面,它是模仿意大利的独裁。不过在实质上它完全是资本主义的。”有意思的是,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
——摘编自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并评述材料中任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
观点: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融合的结果。
论述:观点正确。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大危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做法,因而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融合”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从经济政策、福利国家、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等方面来分析归纳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1949年1月5日,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理论依据。
【解读】材料一体现了英、法、美三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如英国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积极推进全民教育事业等。
【参考答案】特点: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通过国有化、大规模投资科研和教育事业等方式大力干预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
材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解读】材料二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
【参考答案】“病症”:“滞胀”。
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背景: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
方式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非指令性的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变化一:经济政策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
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利益,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建立“福利国家”
变化二:社会福利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作用
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第三产业兴起
变化三:产业结构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定义: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特征、
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
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而存在的经济形态。
背景: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新经济”出现
变化四:增长模式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积极影响: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影响: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人民进取心减退。
(2017·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A【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