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读句子,结合拼音写字词。(8分)
1.在这场模拟战斗中,我方kuì
bài(
),作为zhǔ
shuài(
)的我只好领着shì
bīnɡ(
)们赶紧chè
tuì(
)。
2.xùn
liàn(
)开始前,他俩先rào(
)着操场跑了一圈。
3.台下的hōnɡ
tánɡ
dà
xiào(
)让我感觉这次表演zá
ɡuō(
)了。
二、选择题。(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甚至(shèn)
顽皮(wán)
酒瓶(pín)
B.笨拙(zhuó)
帅气(shuài)
幸亏(kuī)
C.衣襟(jīn)
恐怖(bù)
摔打(shuāi)
D.仍然(rén)
逃跑(táo)
掐住(qiā)
2.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跳进池塘
结实的汉子
B.张大翅膀
顽皮的孩子
C.参加表演
窝囊的老虎
D.伸长脖子
极大的欢乐
3.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时你看吧,两只旋转的陀螺_________搏斗,旋风般_________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_________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战——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A.勇猛
撞向
撞到
B.奋勇
撞向
闪向
C.奋勇
冲向
躲到
D.勇敢
跑向
闪向
4.下列词语中的“缘”字与“无缘无故”中的“缘”意思相同的是(
)。
A.缘分
B.缘由
C.人缘
D.边缘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一回我们班演的是
兄妹历险记
中间有这么一段情节
兄妹俩在森林里迷了路
碰上一只老虎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6.《牛和鹅》一文中,“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是针对(
)作的批注。
A.有启发的地方
B.有疑问的地方
C.觉得好笑的地方
D.写得好的地方
三、词语乐园。(17分)
1.把下列具有生活气息的惯用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一个写句子。(10分)
(
)头阵
(
)大梁
(
)上风
(
)天荒
(
)跟头
(
)边鼓
(
)绿灯
(
)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八字成语补充完整,再结合语境选词填空。(7分)
(
)有所短,(
)有所长。
(
)不可失,(
)不再来。
一言既(
),驷马难(
)。
病从口(
),祸从口(
)。
比上不(
),比下有(
)。
(1)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到就要做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牛和鹅》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___________的帮助下赶走了鹅,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课文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我”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因_____________而遭到同学嘲笑,自己却_____________,真切地反映了“我”成长中的困惑。
3.《陀螺》一文以________为线索,主要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
材料二: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少数受访者认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D.书法教育可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3~6年级可以不练钢笔字。
B.书法列入课堂,说明书法课的重要性。
C.要在继续写好钢笔字的前提下,练习毛笔书法。
D.要重视并继承好书法传统文化。
3.受访者中,(
)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好字仍很重要。(2分)
A.少数
B.没有
C.所有
D.大部分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学习书法吗?说一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那一季的金黄
我自小身体不好,五岁那年又进了医院,准备动第三次手术。当时爸爸远在北京。妈妈当时还是小学教师,白天要上课,晚上就整夜守在医院里,一面备课,一面为我操劳着。
一天傍晚,我照例到医院大门等妈妈来,街上来往行人很多。当时正值橘子上市的时节,我看见大人小孩手中都是橘子。我是特别爱吃橘子的,但在当时,它对我们这样的家庭简直是件奢侈品。爸爸、妈妈的工资少得可怜,我接二连三的手术又需要一大笔钱,别说是橘子,就是一日三餐也日渐稀薄了。我只能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手中的橘子,在那片金黄中倒咽口水。
不知从哪儿飞来块橘子皮,刚巧落在我面前。我直愣愣地望着它,脑海里想象着橘肉的甘甜,难以自制,终于禁不住诱惑,捡起那块橘子皮,贪婪地放在鼻子下闻了起来。我如获至宝地捧着它跑回病房,把它捏在手中,闻了又闻,竟恍然睡去。我梦见自己吃了很多橘子……
朦胧中,我被一阵抽泣声惊醒。我看见妈妈坐在床边背对着我,手里紧紧握着那块橘子皮。那时我理解不了妈妈的哭泣,我只是把小脸贴在妈妈的背上。妈妈突地颤了一下,慌忙用手擦了下眼,回身一把抱住我。我看见妈妈红着眼睛在笑,笑得苍白。我忍不住哭了,泪水打湿了妈妈的羊毛衫,那是妈妈最体面的一件衣服,也是爸爸用一个月的工资买的。七八年了,妈妈就这么一件羊毛衫。
妈妈依在我的头顶,轻轻地说:“好孩子,不哭,妈妈给你买橘子。”妈妈去的时间真长,回来时果真带了一篮金灿灿的橘子,妈妈在那片金黄中苍白地微笑着。
我扑向橘子,贪婪地嗅着,忽视了世界的一切,连妈妈什么时候离去都一无所知。突然,我发现邻床刚才和妈妈一起来的一位母亲乜(miē)眼看我,轻轻对自己的孩子说:“她妈妈一件衣服只换了一篮橘子,想想妈妈的心吧……”
橘子?衣服?妈妈的羊毛衫?我猛地记起点什么!妈妈那苍白的微笑和突然单薄的身影……
橘子啊!从那以后,我再也忘不了那一季的金黄。
1.菲菲在读短文的时候,在第2自然段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疑问,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2分)
A.因为橘子是生活中不必需的享受物品。
B.因为橘子是过分挥霍浪费的享受物品。
C.因为橘子是生活中用不着的享受物品。
D.因为橘子是生活必需但买不起的享受物品。
2.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处写到妈妈的“笑”,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处“笑”的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一次妈妈买的橘子味道很特别,那种金黄色让“我”记忆深刻。
B.那一季的金黄包含着的是妈妈对“我”的浓浓的爱,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4.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在右侧空白处作出批注。(4分)
七、习作。(30分)
题目:记一次_________的活动
要求:1.想想生活中哪一次活动让你记忆犹新,将题目补充完整。2.要有具体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3.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
一、1.溃败
主帅
士兵
撤退
2.训练
绕
3.哄堂大笑
砸锅
二、1.C
2.B
3.B
4.B
5.C
6.B
三、1.打
挑
占
破
栽
敲
开
碰
示例:一向很守时的元元今天破天荒地迟到了。
2.尺
寸
机
时
出
追
入
出
足
余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四、1.金奎叔
克服了对鹅的恐惧
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不会豁虎跳
一直不明原因
3.陀螺
“我”童年时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战胜了大陀螺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五、1.C
2.A
3.D
4.(1)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2)发展特长,培养自信。
5.我喜欢学习书法,因为学习书法能提升一个人的形象气质,发展特长,还能传承中华文化。
六、1.D
2.第4自然段是歉疚的苦笑,第5自然段是欣慰的笑。
3.B
4.示例:“那一季的金黄”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橘子是“奢侈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