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VS
通过实验研究
两种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7.7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
运动和力
铁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小车遇到障碍突然停下来,
迅速击打硬纸板,
观察与思考:
几本书
纸条
猛然抽出纸条,
发现书却留在桌面
发现鸡蛋位置不变
受重力作用落入杯中
发现铁块没有遇到障碍仍然向前运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几本书
纸条
实例表明:
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惯性
1.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物体的惯性。
2.说明: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固液气、运动静止、受力不受力……)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力,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的作用”,更不能说“惯性力”。
补充:惯性没有方向,不能说向哪~~的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补充:v=0时,物体也具有惯性,与速度无关。
3.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释现象
解释现象方法:
①交待研究对象原状态;
②物理过程(即突然发生的情况);
③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运动原状态。
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
为什么迅速撞击斧子的木柄,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
范例:正在行驶的汽车,
由于突然刹车,汽车受力运动状态改变;
但是由于人具有惯性,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不变,
所以人会向前“冲”。
范例:迅速撞击斧子的木柄,木柄受力运动状态改变,由向下运动变为静止;但是由于斧头具有惯性,保持继续向下的运动状态不变,所以斧头会套紧在木柄上。
4.惯性的利用:
开车系安全带
5.惯性的防止(减小惯性带来的伤害):
急刹车
突然启动
保持车距
1.离开枪膛的子弹还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是因为(
)
A·子弹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B·子弹具有惯性
C·子弹受到的惯性大于受到的阻力
D·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B
2.下列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的(
)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B、司机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
C、洗完手后,用力甩掉手的水滴
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尽力助跑
ACD
练一练:
4.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一组是(
)。
①汽车行驶时,司机系着安全带;②火车进站前,撤去动力,仍能进站;③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④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A
A
3.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B.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速行驶的汽车即时紧急刹车也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C.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利用他自身的惯性来提高成绩;
D.
在滑板车滑行的过程中,若人和车受到的所有力都消失,滑板车将立即停下来
D
6.对于物体的惯性,下列正确说法是(
)。
A.物体在静止时难于推动,说明静止物体的惯性大;
B.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易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惯性大;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也越快,这说明物体在受力大时惯性变小;
D.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物体的静止、速度及受力无关,它是物体自身属性
既然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为什么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汽车还需要动力?关闭动力后车会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思考
猜想
可能是汽车受到阻力的缘故……
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实验器材:
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斜面
同一小车由静止从同一位置下滑
棉布
表面
木板
表面
毛巾表面
在水平面上有相同的初速度
比较小车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
2.步骤:
控制变量法
序号
接触面
小车受到的
摩擦阻力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短
3
木板
较小
较长
4
玻璃
最小
最长
推理概括
光滑
阻力为0
无限长
3.实验记录表格:
4.结论:
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的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距离也就越长。
5.设想(推理):
如果小车处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的速度就不会减小,将保持原来的速度,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即运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个规律叫作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
2、理解:
(1)“一切物体”
(2)“没有受到外力”
——所有物体普遍适用
——
一个特定的条件
(3)“总”
——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
——两者必居其一,且只是其一,并不是同时存在
3.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我们周围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理想实验)
实验推理法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力是使物体运动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区别:
惯性:
惯性定律:
无条件,是性质。
需要条件(不受外力或F外合=0),是规律。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但是(
)
A.运动时的惯性比静止时的惯性大。
B.运动越快,物体的惯性越大。
C.物体受力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
D
课堂小结
1、什么是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3.力和运动的关系是?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牛顿第一定律是
(
)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
C.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规律
D.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
2.下列运动一定要施力的有
(
)
A.物体做曲线运动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处于静止
D.物体处于高速运动状态
D
A
练一练
3.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B
4.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
A、慢慢停下来
B、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小于3m/s
C、立即停下来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3m/s
D
想一想、练一练
5.从空中下落的物体,不考虑空气阻力,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物体受到的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
A
悬浮在空中不动。
B
速度逐渐减小。
C
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
无法判断。
C
6.乒乓球在上抛过程中,假如它受到的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
A、先上升,后下落
B、匀速上升
C、保持静止
D、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
B
C
(2019·武威)7.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作用;
B.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课桌没推动,则他的推力小于课桌受到的摩擦力;
C.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乒乓球运动员用球拍击球,球拍的作用力只能改变球的运动状态
8.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用同一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沿斜面自由滑下,然后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分别停在图示位置,则:
(1)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是为了
让小车运
动时受到的________不同,
而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的原因,因此导致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
(3)小车在毛巾表面,阻力大,前进距离短;木板表面阻力小,前进的距离长,因此推理出,当小车不受阻力时,应该沿着光滑的水平面永远保持_____________.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速度相同
阻力
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