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杨修的死因,品析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故事导入——杨修
1. 教师讲述:建安24年秋天,魏国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后,便亲率40万大军报仇,不料连遭挫败,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操屯兵日久,终于下令来日进兵。请看战争的情况。
【幻灯展示】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huī)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fù)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niān)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chāo)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2.故事的交战双方是谁?(刘备和曹操)
交战的结果如何?(曹败)此战之后,曹操下令班师回朝。
3.在曹操的军队中有一个行军主簿(文书之类的官)在战争之前就已预测了魏王必班师回朝的结果,他的名字叫杨修。《三国演义》曾这样赞誉他:“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这样一个料事如神的文士却最终避免不了杀身之祸,他是被谁杀的呢?(曹操)
二、解读文本——杨修因何而死
1.曹操为什么要杀他呢?文章哪些段落向我们描述了杨修被杀的经过?(1-3节)
2.一生范读1-3节,生思考: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哪句话点明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3.曹操的理由是杨修造言,什么叫造言?(信口胡说),扰乱军心,那么杨修说了什么?(见文中杨修的话)
4.杨修的这一番话真的如曹操所说是“造言”,是信口胡言的吗?(不是)
5.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三、解读人物——杨修为何会死
1.可见杨修深知当时的形势,也深知主帅的心理,可以说他是一个料事如神,聪明绝顶之人,那么老师想问,如果没有私解鸡肋事件,杨修会死吗?你从哪里知道?(操已有杀修之心)
2.曹操早已有杀修之心,只是苦于没有借口而已,那么曹操为什么视杨修为眼中钉呢?
(一)修之故
(1)我们从杨修身上是否能找到原因?(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证明,杨修之死是因为杨修自己?)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这个词语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杨修有才,二是杨修不收敛自己的才能。
(2)哪些段落写了杨修的恃才放旷?(4-9节)
(3)师范读4-9节,请生思考:①杨修之“才”表现在哪些事情上?②找出表现杨修之“放旷”的语句。
(4)品修“才”——杨修的“才”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杨修的聪明有才?
①解字——杨修破解曹操花园门上写“活”字的谜底。(人皆不晓其意——言下之意是,只有杨修知晓)
②分酥——杨修分食曹操的一合酥。(一合酥:古字竖着写,可理解为一人一口酥)
③破梦——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的用意。(“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可见杨修的才智比别人略胜一筹)
④告密——杨修告曹丕大簏藏人。(曹丕密请朝歌长,修知其事,径告操)
⑤出城——杨修教曹植斩吏出城
⑥答教——杨修为曹植作“答教”
(5)看修“旷”
①杨修之“放旷”又表现在哪里?
Ⅱ.分酥——恃才戏主
放旷:竟取之与众分食讫:别人即使智晓也不敢吃,而他却当着曹操的面和众人分吃,并吃完,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这在曹操眼里实在是太放肆的行为,他当然不能容忍。
岂敢违丞相之命乎:臣不敢有违丞相之命,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一个岂字,一句反问,振振有词,让曹操有口难辩,真可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这种恃才戏主的行为,当然让曹操忌讳。
Ⅲ.破梦——恃才伤主
放旷: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乃……耳:你才是在梦中啊。言下之意,丞相并不是在梦中杀人,而是杀鸡儆猴,以此警告别人,不得在他没有防备时而靠近他半步,尤其是在睡梦中。
指而叹:知晓真相的杨修明明可以选择沉默,但他却非要指而叹曰,揭示真相,他的恃才放旷、锋芒毕露已经伤及了他的主人。——板书:恃才伤主
Ⅳ.告密——恃才干政
放旷:径来告操:
——从他的“径”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轻率大意。
Ⅴ.出城
放旷: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A、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曹操本来是考曹丕和曹植的才能的,你杨修教曹植,使得他试两人的计划落空,一个外姓人插手他的家事,一个文官插手皇家立储君的国事,可谓是恃才干政,这当然是曹操所忌讳的。
B、有人告操——教曹植无错,但却不是密教,而是让旁人知道,不避讳如此,不放旷乎?
Ⅵ.答教
放旷: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7)杨修可称得上是聪明绝顶之人,他才思敏捷,神机妙算,但他不会韬光养晦,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才能,而是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煸动他人也做归计,他的被杀可谓是咎由自取。正如《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身死因才误”。
幻灯出示: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也就此事作评“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二)操之故
(1)杨修之死仅仅是杨修的缘故吗?还可能是谁的缘故?(曹操)
(2)从哪句看出?(数犯曹操之忌)数:屡次;忌:忌讳。曹操忌讳什么?杨修屡次犯了曹操的什么忌讳?我们来看前三则,哪些语句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
Ⅰ.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Ⅱ.曹虽喜笑,而心恶之
Ⅲ.操闻而愈恶之
(3)从这三件事中,你觉得曹操忌讳杨修什么?
①忌修之有才(否定)
曹操是一个嫉贤妒能之人吗?请生说说。
幻灯出示:“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曲略》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杨修的赏识,曹操不仅对杨修如此,对别人也是如此。他曾经招贤纳士,文有谋臣荀彧,荀攸,程昱,武有猛将典韦,张辽,许褚等。可见曹操并不是忌妒杨修的才能才杀他的。那么从这三件事,你能看出他忌讳的到底是什么吗?
②忌修之放旷
幻灯出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虽然曹操爱才,但是他仍忌讳别人参透自己的心思,更忌讳别人将他的心思公之于众,可以说他是爱才善妒。凡是能参透他的心思的人,都会引起曹操的不安和惶恐,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③忌修之干政
A、如果只有这三件事,杨修会因鸡肋事件死吗?为何和杨修同犯扰乱军心之罪的大将夏侯惇未被处死?可见杨修恃才放旷、曹操多疑残诈、爱才善妒都不是杀杨修的根本原因,那么真正让杨修走上断头台的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再来看后三件事。
Ⅳ.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Ⅴ.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Ⅵ.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B、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我们看下面这一段话,也许可以得到答案。
C、幻灯出示: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每次进见,向他提问,曹植总是不假思索,立即应对,格外受到宠爱。建安十六年,加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封为临菑侯。太祖曹操征伐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曹植因才华、见识出众而表现特别突出,丁仪、丁廙、杨修来辅佐他。太祖曹操开始对他生疑,有数次想立曹植为太子都作罢。而曹植由着性子行事,不知道自我约束,狂喝滥饮。后来的文帝曹丕,玩弄了一些权术,巧妙掩饰做给别人看,曹操的身边那些人,都替丕说好话,所以就定他为继承人。)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D、杨修与曹植的关系如何呢?(密切)
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第7节首句;第8节“植闻之,问于修”;第9节“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可见杨修是坚决站在曹植这一边,而反对曹丕的。
E、既然如此,在确立曹丕之世子之位前或至少在确立世子之后,曹操应该马上杀掉杨修,以削弱曹植的势力。但是我们来看杨修的死亡时间。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曹操自汉中退兵,退守阳平关时,大约在建安24年(219年)秋季,他距曹丕立世子相隔了将近两年,连杨修自己都说“我自故以死之晚也”(《曲略》),这是为何?(爱才)
F、我们再来看曹操的死亡时间。
幻灯出示:(操)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三国演义》78回
幻灯出示: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甍。 ——《曲略》
杨修与曹操之死相隔不过数月,可见曹操是在病重期间作出这个决定的,这又是为何呢?
(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权问题上都留下了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所以决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
G、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曹操临死前杀掉杨修这样一个危险人物,以除后患,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⑤小结: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杨修的死因,也看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对杨修之死作了精辟的论断,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爱才善妒的曹操容不得在他面前锋芒毕露的杨修,多疑残诈的曹操担心杨修成为心腹之患,深谋远虑的曹操更不容许杨修成为曹丕的绊脚石。于是一场私解鸡肋成了曹操杀杨修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一个恃才放旷的旷世奇才悄然消失在历史的天空,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最后让我们看大屏幕,一起反思杨修之死。
幻灯出示:
杨修之死,修之故,洞窥主帅,料事如神的他却未料到恃才放旷终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操之故,爱才善妒,生性多疑的他最终凭借扰乱军心之名除掉了心腹之患。
杨修之死,修之故,与植相交甚密的杨修卷入丕植夺嫡斗争,终成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杨修之死,操之故,深谋远虑的他为身后之安宁皇权之稳固,逐渐剪除了曹植的羽翼。……
课后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 曹操
恃 才 放 旷
解字 爱才善妒
分酥 恃才戏主 生性多疑
破梦 恃才伤主 深谋远虑
告密 恃才干政
出城
答教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