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景动心弦——欣赏古诗中的情景

文档属性

名称 融情于景动心弦——欣赏古诗中的情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26 21: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融情于景动心弦
——欣赏古诗中的情景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景是包含作者的感情。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从浅显古诗入手,依照人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分三步“感”、 “品”、“联”来品析古诗中的情景交融。
3、通过品析训练,培养学生对古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课前:课前循环放映优美的四季图片(配古筝曲),先给学生创设情境。
导入:刚才看到的优美图片是按什么顺序放的(——四季)?
四季是一首诗,描绘着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深沉,四季是一首歌,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盛情创造的诗歌。而大自然的景物又触动人类多少的情思,引得我们把这些情和景写入小说,写入散文,写入诗歌的每一页。今天,我们就与中国文学的瑰宝——古诗来一次亲密接触,来欣赏一下古诗中的情和景。
我们平时读古诗时有没有发现写景的诗特别多,你有没有关注过这些写景的诗句?情和景有何关系?有许多写景的诗句,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打出标题)
一、“感”——唤醒学生读诗的原始感觉。
1、释“感”:当我们拿到一首诗,读了一两遍后,我们往往会有些感觉,(打出“感”字)第一感觉是我们对事物的初步认识。
下面我就考考大家这种第一感觉——
出示三句写景的诗句: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以上三句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花,可这三句诗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介绍“落第诗”“及第诗”: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而落第自然指的是——落选。这三首诗分别写于进士考试之后(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请仅就这这三句写景的诗句来说说哪首是“及第诗”?
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追问理由:
第一句分析:扣住“独见花上霜”,别人看到的都是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唯独自己看到的是春花上的严霜。足见心情之愁苦。
第二句分析:扣住“空将泪见花”,尽管长安陌上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游人如织,可是落第诗人心如绞痛,泪似雨下,哪里还有心情观花赏景呢?多年艰辛苦恨,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句分析:扣住“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考中进士,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古道上,春风、春花、中举,美景与心情两相合,在这样一个美好时节,诗人走马观花,得意洋洋。诗人用“春风”、“春花”之景把自己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这三首诗其实出自同一个人——唐代诗人孟郊(他的一首《游子吟》我们并不陌生),大家凭第一感觉的猜测是不是对的,我们看诗名就清楚了——《落第》、《再下第》、《登第》。让我们看看全诗。(齐读一遍)
(附录三首诗译文:
《落第》:清晨的月亮光辉暗淡,愁苦人的肝肠,悲痛使它寸断。谁说春天万物繁荣滋长;我可见到鲜花上落了寒霜。
《再下第》:晚上睡觉,辗转反侧,多次叹息;哪怕进入梦乡,也是夜长梦短,愧回故里。白天出行,尽管长安陌上春暖花开,可是落第诗人泪似雨下,哪里还有心情观花赏景呢?
《登第》: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看完了。)
师略讲前几句诗歌。
总结:
花,同样是花,同样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春天的花,同样是借看花来抒情。第一首《落第》诗,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花,不是欣欣向荣,而是花上加霜,第二首《再下第》诗,他泪眼看花,彻夜难以入梦。第三首《登科后》就完全不同了,诗人由大悲转为大喜,由失意转为得意,于是兴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从景中可以想象他当日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志得意满之情。
通过这一例子,你们是不是看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带有感情的。情和景之间有何关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看来你们对于这些情景交融的句子还是有初步感觉的。但第一感觉只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有许多写景诗歌,我们读一两遍后不一定马上就能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感情,这时我们就需要——品一品(打出“品”字)
二、“品 ”——品析写景诗句中字词。
1、释“品”:
品字三个口,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就吞下去,结果什么味道也没有尝出来。古诗字少而韵味无穷,我们就应该细细品味,慢慢玩味。
先来看一首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古诗。(师读)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这是一首看起来很普通的一首诗,但今天我们要通过品味从普通中看出不普通来)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情?你从哪儿看出来?
思乡之情——(1)最后一句:望明月,思故乡。
(2)题目:思——思什么?(学生没注意到题目教师可适当提醒。)
2、刚才看出来的是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让我们看看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表面上看似无情的写景句子实际上有没有写情呢?
先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在静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乍看好象只是纯粹写景。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三个短语:静夜、明月光、地上霜。
分析三个词,提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在“静夜”思?
静夜指万籁俱寂的深夜,除了自己没有别人,这时候你会觉得特别——孤独。
而作者的孤独在于什么?——远离故乡,身边没有亲朋好友。
孤独就渴望不孤独,于是诗人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为什么不在白天思念?——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在这夜深人静一人独处的时候,正是思念的最佳时候。
(2)、为什么选取“明月”一景?
在古诗中,月亮可以代表“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轮明月照着异乡的“我”,也照着故乡的亲人,我在异乡的月下思念,而亲人们在故乡的月下思念。这是共着同一轮月亮呀!李白25岁离开家乡,从此就没有回去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可以把人的思念之情遥寄给家乡的亲人。
(3)、为什么比作“地上霜”?
霜给人什么感觉?——冷
霜出现在什么时候?——秋季(在古诗中,秋天也往往是让人感伤的季节)
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月落乌蹄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月光比做
秋霜,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
今夕何夕,月色如霜,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诗人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诗人为什么睡不着,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而思乡的愁绪就蕴含在这冰冷、凄清的秋霜上。
(在古诗中,思乡是永恒的主题,这首对月思乡的诗也就引起无数游子的共鸣,成为永恒的经典)
那么是不是所有写月亮的诗都抒发作者对月怀人,对月思乡的愁绪呢?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 王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关注题目:题目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喜”,可是为什么全诗好像没有一处写“喜”?师读,略解释这首诗。解释为何会喜?(可由学生说,教师适当补充)
看看写景的句子:
为什么这首诗中秋月是满,“满”为何意?——月圆,圆满。
更值夜萤飞——秋夜田野点点的萤火虫游动更为这夜增添了生动。(略讲)
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轻微疲乏和快意安适,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欣然,两位乡居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秋夜不期而遇了。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一片明月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溶溶明月、点点流萤,这一切都因为 “我喜遇王处士”。
5、总结:其实天上的月亮,有人说月光是美好的,有人说月光是冰冷的,说冰冷的往往是游子,离开家乡,离开亲友,月圆人不圆,而说美好的则往往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候。
我们通过这么一品味语言,景中真的就品出作者的情来。而如果我们品出景中的情,那我们读起诗歌就更能把握好其中的情感处理。
指导:明月光、地上霜
有感情地齐读《静夜思》。
过渡:李白25岁离开家乡,从此就没有回去过。而王绩辞官归隐,怡然于乡间生活。诗学是人学,每首诗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作者,而每个作者背后都有他酸甜苦辣的故事,如果我们能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故事,那我们对写景诗歌感情的理解会不会更深一步呢?
三、“联”——联系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1、释“联”:——联系作者,联系写作背景
2、比较两句诗: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读一遍。
这两句诗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春天的花。
两句诗的感情一样吗?
为什么同样的景,情会不一样?看来我们还需联系一下作者的背景。
两首诗分别写于不同时候,请为两首诗选择一下背景:
背景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危在旦夕。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安顿罢家小,孤身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困居长安。
背景二: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2、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
引导时扣住关键词:第一首扣住“战乱,离家,被俘”。
第二首扣住在“饱经离乱之后”,暂时的安身处所就显得更为可贵。
3、出示全诗略作分析。
4、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4、总结知人论世的注意点:
(1)同一个作者,在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下写的诗,因其情不同,观其诗中之景,所传的“情”会有所不同。如《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2)不同的作者,因不同的身份、地位、经历、性格,其诗在表“情”上各有不同,观其诗中之景,所传的“情”会有所不同。如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而被贬的柳宗元《江雪》、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四、融情于景动心弦
1、总结:古诗中的景往往是包含作者的感情。景和情,情为主,景为从。
2、刚才我们是一起来赏析写景诗歌中所包含的情。现在我们也按这三步,你们自己来欣赏一下。
2、练习——先讨论四五分钟,再组织学生发言: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3、出示背景,补充发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下江陵。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公元810年,元稹被贬。公元815年,白居易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五、师总结:
一花一世界,万物总关情。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在我们的古典诗歌中,写景与抒情两相融:以我心观物,物兼有情,以我景观情,则景中见情。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读出李白在“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中的思乡之情,我们才能读出杜甫在“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忧国之情。如果你再去看我们以前学过或没学过的古诗,你还会读出韩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的孤独之感,你也会读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惊喜。
如果把写作内容比作米,有人说,诗歌是把米酿成了酒(诗喻之酿而为酒)。而学了今天这一堂课,我们也可以说,是什么把景酿成诗,是情。融情于景动心弦,而正因为情和景融在了一起,才能如此深刻地打动我们的心弦。
补注: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