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磁铁改变桌面上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的课件,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书包、桌子、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笔。
一.教学导入
师:出示小车,谁有办法让小车动起来?请学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推小车了,它就前进了。师:你给你用的力起个名字。生:推力。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推力使小车前进,拉力让小车前行,力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无处不在的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一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推拉桌子”
“提书包”、“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活动
二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
2.学生开展活动。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
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力?
六.学以致用,做习题。
七.总结延伸,发展科学兴趣
1.讲述: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收获吗?收获在哪里?
2.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力,是哪种力、发挥了什么作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力的奥秘,收集关于力的资料,制成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