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来解读文本,并深入探讨苏州文人的思想内涵。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安排合理的顺说明顺序这一写作特点。
一:激趣导入
有一景致,它引逗乾隆六下江南,它就是——苏州园林;
有一园林,它让六下江南的乾隆,每次都留宿于此,并在颐和园仿建两座一模一样的假山,它就是——狮子林;
有一小轩,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按照一比一的比例仿建于馆内,它就是——网师园内的明轩。
苏州园林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使得中外人氏都为之倾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州人叶圣陶所写的《苏州园林》。
二:分析总特征
叶圣陶在文章的开头第一句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这一百多处的园林自然各个不同。可厉害的叶老却在各个园林的不同之中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此话什么意思?
明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使游览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眼前看见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幅毫无缺陷的图画。“完美的图画”不仅是对苏州园林的高度赞美,也指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应该是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画——中国画,中国的美术画。在丰子恺的竹影中,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特点,讲究神似,或许苏州园林的这种图画美应该是第三段中所讲的“自然之趣”。抽取提炼自然天成的景色,创造出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更具美感的图画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的正是这种自然之趣。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节,然后谈谈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体现在哪里?
三:探讨自然之趣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而且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看看对称的建筑,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也很美,可文中说这是一种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缺乏自然的灵气与生机,没有画意,缺少画趣,显得呆板。不讲究对称,体现的就是一种自然之趣。
为了突出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上的不对称,作者拿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进行对比,这叫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作比较
2、苏州园林的假山设计:“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园林大师陈从周说“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苏州园林的假山似真,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是高超的艺术体现。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给人审美的愉悦,让人忘却城市。怡情山水,置身山间,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扰。难怪苏州园林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城市山林”, 墙外长街商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有登临山川的宁静与悠闲。
3、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池沼的布局灵活,或为中心,或为河道,一切均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桥梁安排决不雷同,避免对称,取其自然;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布置几块玲珑石头,种些花草,因而从各个角度看均为一幅具有自然之趣的完美图画。
小结:无论是假山,还是池沼 ,虽为人作,却宛若天成。
4、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意趣,意境。有一年四季的自然之变,有参差不齐,盘曲嶙峋的自然之美。这种美,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纯天然的美。
这段有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花墙和廊子:苏州园林的那些人工砌筑的花墙和廊子,是不是大煞风景,破坏了园林的自然之趣呢?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最大特点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问:如果不隔,不界会有什么弊端?
苏州园林是城市山林,城市寸土寸金,大多占地面积不大,不隔,不界,会一览无余,一眼就把园林扫视光了,三两下就把园林游遍了,游着正高兴呢,没了!岂不扫了兴致。
问:如果隔死,界死?
空间上变得窒碍,少了很多灵动之气。不隔死,不界死,透出来的美景才有一种神秘感诱使着我们前行。
小结:花墙和廊子不但没有破坏园林的自然之趣,反倒让这种自然之趣呈现得更加含蓄蕴藉。
6、第2节的哪句话,可以概括3—6节的内容?
明确: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个讲究,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完成他们的一致追求,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一幅含有自然之趣的完美图画。
7、以上是1—6节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7—9节,用一句话概括每节内容。
明确:7节:角落的构图:重在自然之“点缀”
8节:门窗的图案:简朴而独具匠心——朴素自然
9节:建筑的色彩:素淡
总结:你看,叶圣陶在给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时候,抓住了“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以总分的逻辑顺序展开,不但有总有分,还有主有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了它的自然之趣。这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提升
叶老说,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不同,苏州园林不但和北京园林不同,和其他地方的园林也不尽相同。自然之趣是它的最大特色,园林主人为什么处处追求自然之趣?
材料一: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这也是我这个“蠢笨”之人的“政”事。浇园种菜是“蠢笨”之人的政事,不蠢笨之人的政事自然是建功立业,在宦海中沉浮。不管是拙政园也好,归田园居也好,都反映了园林主人对名利的淡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
材料二:沧浪亭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取《孟子 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沧浪江的水如果清了,就可以用它来洗我的头,沧浪江的水如果混浊了,就可以用它来洗我的脚。阐述了古代士大夫的处世观,如果政局清明了,就可以出世来做一番大的事业,如果国主昏庸,仍旧可以退而独善其身。苏州园林就是退而修身养性的地方。)
总结:苏州是一座风雅之城,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贡献的人倒不是太多。苏州文人对名利十分淡泊,不想做官,更愿意隐居,但他们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园林。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审美理想、品行操守、人生价值融入到园林里。在园林里浇园种菜、赏花赏草,逍遥自得,享受自然之真趣,修身养性。这就是他们的理想生活。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公园),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