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自然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自然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5-26 19: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自然环境(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自然环境》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大洲和大洋学习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自然环境作进一步探究。本课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地形(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气候(天气、气象)。教材主要是从地形、气候、景观等宏观方面,让学生对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本课重点内容是认识和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采用点与面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方式既有点面结合、又有典型案例),理解由此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五个地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地形多样”、“气象万千”中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风光迥异。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第一课时
学与教的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设问引趣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地形类型的名称。 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投入。
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教师活动:展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辨认地形。得出:地形多样。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P25的图2—11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
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地球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