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8节
第三课 欣赏《森吉德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通过听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以及用马头琴独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蒙古族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重点: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难点:感受两首同民族地方风格民歌及精彩的歌舞表演(课件),并能用不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即兴画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 ×”等节奏型。
教法:听赏法、实践体验法。
教具:多媒体音乐软件、乐器。
教学过程:
欣赏《森吉德玛》
一、课题导入。
看画创编故事:请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两幅画创编故事并选代表讲给大家听,让学生观察,组织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新课。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了解乐曲表达的感情,在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用认真倾听音乐,完整欣赏作品对乐曲有歌整体印象,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蒙古民歌风格。
2、乐曲为管弦乐曲,主题先后出现过两次,感受乐曲蒙古风格,教师利用琴声带学生演唱乐曲主题,(第一次用慢速反映牧民温馨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二次快速表现牧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3、动脑筋、勤实践:听两段音乐,分别将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形容词搭配连线。(第一幅是描绘辽阔大草原的景象;第二幅是表现蒙古族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生活画面。
4、反复播放乐曲《森吉德马》主题,感受不同形象的两段音乐旋律是否一样?作曲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形象的音乐来?
听音乐,用手拍节奏为乐曲伴奏,还可以随音乐做律动。
三、分析作品的特点,引出速度的变化带来音乐形象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及旋律特点。
1、你听了音乐时候联想到了什么?
2、结合音乐作品介绍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音乐特点等。草原的宽广,以牧马为生,性格彪悍等。
3、欣赏歌曲《森吉德马》,比较歌曲和管弦乐曲在表现上的有什么不同?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巩固知识,做课后练习。
五:作业:继续欣赏。
板书设计:
《森吉德马》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后记:
第 周星期 第 (课)单元第 课时 年 月 日 总节数:9 节
第三课 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了解蒙古族的风情、风貌。并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以及学习掌握“rit”速度渐慢记号。
重点: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以及学习掌握“rit”速度渐慢记号。
难点:学会蒙古族舞蹈扭肩膀的特色动作及巩固四拍子拍号的打法以及学习掌握“rit”速度渐慢记号。
教法:听唱法、视唱法、实践体验法。
教具:多媒体音乐软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语言导入:同学们,多彩的乡音就是反映家乡的歌曲,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上一节可我们学习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我们来有感情地演唱它。并理解歌曲的地方特色。
二、学唱歌曲。
1、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老师:今天我要介绍两位小朋友,看看哪位同学认识她们,知道她们的家在哪里?(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回答。在情景画面中帮助学生理解蒙古族人民住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
2、欣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提示:草原的小朋友很开心地学习和玩耍,他们喜欢唱一首歌曲,他们唱了什么呢?欣赏后让学生说出歌曲地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回答问题。
3、师生合作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歌曲的旋律,学生演唱歌曲歌词,训练学生。
4、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演唱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歌唱时的歌曲心理与状态。
5、听中设问:轻声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旋律,提问:这首歌曲的旋律出现了小附点节奏X.X,这种节奏型要唱好。歌曲中的一字多音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在演唱歌曲之前进行一字多音的练习。
6、歌曲结尾处理:歌曲在结尾部分出现了换气记号V和表示渐慢“rit”的速度记号,演唱时别忘记了歌曲速度和情绪的处理。
三、分析歌曲的特点,拍拍、跳跳、玩游戏。
1、可以自有的组合分若干小组即兴创作表演。
2、内容有两项:1) 学蒙古舞扭肩膀、挤羊奶、骑马等跳舞动作。
2)也可以玩拍节拍、拼节奏卡片的游戏。表演时一部分学生歌唱一部分学生表演,一部分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伴奏。
四、总结:同学们,音乐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背唱歌曲。
板书设计:
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