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课件 (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课件 (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2 22:23:2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交流的是散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个借助事物表达感情或引发思考的课例,一课是本单元的《桂花雨》,这一课不仅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一课是本单元的《落花生》,这一课是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说明做人的道理。
1.体会以上两个事例中的两篇课文的表述特点?
《桂花雨》是借物抒情,《落花生》是借物引发思考,给人启迪。
交流指导
2.回想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说出自己的收获。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珍珠鸟》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郭沫若的《白鹭》写出了这种鸟外形的美丽和内在的神韵,抒发了对白鹭这种平凡而又优雅的鸟的喜爱、赞美之情。
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则写了珍珠鸟和“我”之间一步步加深信任的过程,最后作者发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叹,给人启迪。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文章,我们可以分析事物的特点、概括作者与事物之间所发生的主要故事,按着这一规律分析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范例
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读这些句子,就会发现它们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句一是拿花生将果实埋在地里与“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髙高地挂在枝上作对比,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句二是对比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身段的大小,突出白鹭身段的适宜;句三是拿“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与“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对比,突出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的可爱,显示出作者的喜好。
2.练一练,学运用。
读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句子中是用什么跟什么对比?要说明什么?
(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事物的好处。
3.我拓展,我积累。
(1)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2)山是野的。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
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毕竟是人工的美,这种人工的美,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3)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点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因为运用的语境不同,它们的意思也随之不同,这些词语叫多义词。“开辟”“姿态”“温和”都是这种情况。本组题目练习时,先要查词典,搞清楚“开辟、姿态、温和”的意思;接着认真读句子,想想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思考词语在句中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后根据要求用“温和”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开辟”有以下意思:
(1)开发、开垦;(2)创立;(3)开办。
“开辟”在第一句里的意思是开垦荒地能种植花生;在第二句里的意思是创立。
“姿态”有以下意思:
(1)容貌神态;
(2)物体呈现的样子;
(3)风格;气度。
“姿态”在第一句里的意思是梅树呈现的样子;在第二句里的意思是大家的态度、气度。
“温和”有以下意思:
(1)不严厉、不粗暴;平和不猛烈;
(2)冷热适中;不冷不热。
用“温和”造句:
(1)上课时,老师总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大家,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2)在一个温和的日子里,我们一家出去游玩。
读句子,给带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将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配合:①为一共同任务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行动;②搭配、匹配。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
(2)队列展示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取得理想成绩。
(
)
体面:①体统、身份;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1)他离家外出打工,现在穿着西装,开着好车,很体面地回家乡。(
)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


练一练,学运用。


?
?
?
?
?
?
?
?
日积月累

[唐]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朗读视频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指凭借、依赖。
译文:蝉低垂着头正在饮用清纯的露水,连绵不绝的蝉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因为身在高处的树枝上,它的声音才能传得很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吹过来的。

[唐]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表现其性情孤傲,格调清高。说的是蝉,实际上是诗人自况,寄哲思于咏物中,读来耐人寻味。
延展阅读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