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第一课
推力和拉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推”和“拉”,从观察,体验,制作等方面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感受推和拉”,通过体验、交流和讨论等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推力和拉力这两种力的方向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活动二“推拉纸蝙蝠”通过小制作帮助学生体会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应用与拓展”环节,通过寻找生活中“推”和“拉”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推力和拉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
二、学习背景
人类观察到物质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单个物体的移动和形变,但其实质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个物体上的力有关。
由于力并不可见,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易理解。但是力可以通过其作用效果被感知到,比如推门、拉抽屉、关窗户、推车等都要用到力。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真实的感受到力的存在,了解力其实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力的概念,为理解更多更复杂的力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比较“推”和“拉”的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多种方法完成“推”和“拉”的探究活动。
(3)能用简单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在推拉物体时的感受和发现。
(4)能从同学描述的感受中归纳出什么是力。
3.科学态度
(1)积极进行推拉活动,兴趣浓厚。
(2)能从多个角度发现推拉物体时产生的现象。
(3)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倾听他人的描述,合作完成任务。
四、教学重点
体验并感悟用力的感受,并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
五、教学难点
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六、教学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小棒等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棒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棒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见到了推和拉?
3.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感受推和拉: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推拉纸蝙蝠:
(1)教师可以出示做好的纸蝙蝠,告诉学生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纸蝙蝠的制作过程,在动手制作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学生参照纸蝙蝠的制作过程,包括对折、剪切、勾画眼睛、推拉翅膀,完成纸蝙蝠的制作,做好之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做准备。
(3)学生在反复推拉纸蝙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发现,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例如“只有我推或拉它,它才会动”“我用力拉它的翅膀,耳朵向下;“当我用力推它的翅膀,耳朵向上”“用力大小不同,它的运动也不同”等。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且可以补充完善。4、从而得出结论: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4、巩固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推力和拉力,在学生交流活动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用到推力和拉力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对完成的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推力和拉力》,了解了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了推力和拉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四)板书设计
推力和拉力
推力
拉力
最常见的两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