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的形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办法改变常见物体的形状,知道力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2.通过探究力与橡皮筋、弹簧、海绵、塑料直尺、橡皮泥等变化的关系,亲历预测、实验、记录、交流的过程。
3.乐于与他人分享实验收获。
【教学重点】
知道力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学会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等的变化的关系,学会做科学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每组橡皮擦、铁丝、吹好并扎口的气球、海绵、橡皮泥、弹簧、皮筋、塑料直尺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
玩变脸游戏,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推和拉,知道了用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那我们今天这节课,能不能把推和拉的方法,或者其它用力的方法用在我们的脸上,让我们来玩一个变脸的游戏吧。
2.学生分小组开展变脸游戏,并指名学生上台汇报(边汇报边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在汇报时这样描述:你用了什么方法?脸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我们刚刚用了很多方法,使我们的脸怎样了?(板书:形状改变了)
如果我把手轻轻地放在脸上,脸变形了吗?(用力按))现在呢?说明这些方法都是给了脸什么?(一个力)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常见的用力方法——推和拉,借用推和拉或更多的方法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2.
活动一:让物体改变形状
1.刚才我们是在脸上用力,脸的的形状就改变了。如果在其他物体上用力,它们的形状会改变吗?
2.(出示橡皮、海绵、铁丝、气球四种物品),让学生看一看,提出任务:你们有什么方法让这些物体形状改变?
3.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分组活动:每人先选择一种物品,想出多种方法让它形状改变。然后再尝试改变其他的物品的形状。
5.汇报交流让物体形状改变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他们用的方法。
6.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各种方法,比如推、拉、扭、压、弯等等,其实都是给了物体什么?(一个力)给了物体一个力,就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发现这几种物品哪一些比较容易变形?(有的需要较大的力就变形了,有的只要较小的力就变形了)
[设计意图:活动的始终都要紧扣不论用怎样的方法,都是给了物体一个力,力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有的物体只需要较小的力就能变形;而有的物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变形。]
3.
活动二: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用各种方法,比如推、拉、挤、压、弯、扭等方法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老师这里还有个材料(出示橡皮筋),我们有办法让皮筋的形状改变吗?
2.指名让两个学生拉一拉皮筋。提问:你们看,同样的皮筋,为什么这个小朋友拉得长?另一个小朋友拉得短呢?(用力大小不同)
看来用力的大小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是有关系的。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3.各小组开始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并使用桌上工具盒里面的物体做一做,看看你是怎么用力的,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各小组自由活动,任意的拿一种物体,通过拉、压、捏、揉、按、……,知道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4.汇报实验现象和发现。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动手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把实验报告单填一填。
5.通过实验总结现象和发现,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这是本册教材中一次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会科学的记录方法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交流汇报来解决这一问题。]
4.
了解生活中通过对物体用力改变形状的例子。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生活中有没有对物体用力来改变形状的例子呢?(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
2.出示教材第5页的图片的下面(传统手工艺),让学生看一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拉面、跳跳马、泥塑)你看到它们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吗?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改变?(给了它一个力)
3.出示课件,巩固练习。下面哪个选项是通过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4.小结并引发思考: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变化,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去发现,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找,你家里哪些是通过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非常广泛。]
【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形状
形状改变了
推
拉
压
挤
捏
搓……
一个力
变形了
改变了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