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练习六
教学目标:1.学生完整地掌握年、月、日的知识,能应用年、月、日的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编制月历;了解月历表上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能用简单方法求出几个相邻数的和。2.学生在应用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应用知识判断、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进一步了解每月日期在月历表里的排列顺序及规则,提高实践能力。3.学生体会年、月、日知识在生活里的应用,体验生活里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学习习惯和品质。制定依据:1.教学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练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引导他们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材一共安排了3道例题,以及一个“动手做”和一则“你知道吗”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组织练习是,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实践活动,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2.学生实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大月、小月,懂得如何判断平年、闰年,知道“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又一润”,一年有四个季度,能够计算一年的总天数。然而,学生对月与日、星期与日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因此通过制作月历、框数求和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月历上数的排列规律的认识。另外,学生还不能区分“季度”与“季节”,所以,安排一则“你知道吗”介绍划分四季的气象学标准非常有必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内容整理知识
1.回顾整理引导:在前面两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先想一想,在互相说一说。2.全班交流年1年有12个月(4个季度)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月大月31天(1、3、5、7、8、10、12月)小月30天(4、6、9、11月)2
月28/29天日24时出示“年、月、日”表格,结合交流和同学的相互补充,完成板书: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这些知识,今天就围绕年、月、日的知识进行练习,掌握新的本领。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复习上节课有关的时间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准备。
组织练习理解内化
1.填空(1)通常每4四年里有(
)个平年,(
)个闰年;公历年份数是(
)的倍数一般是闰年,判断闰年的简单算法是把年份数除以(
),看有没有余数。(2)在1800年、1986年、1988年、2000年和2014年中有(
)个平年,(
)个闰年。
(3)5月31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4)一年有(
)个季度,平年第一个季度有(
)天,闰年上半年有(
)天。(5)今年一年有(
)天,是(
)个星期零(
)天。(6)小强实际每4年才过一个的生日,他是(
)月(
)日出生的。2.判断下面说法对不对。(1)一年有6个大月,6个小月。(
)(2)去年的第一季度共90天。
(
)(3)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
(
)(4)国庆节在第四季度,这个季度有92天。3.交流节日。引导:你知道哪些重大节日?各是几月几日?和同桌说一说。集体交流。4.完成练习六第1题。(1)学生阅读习题,写出每人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交流:你能说出他们个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2)引导:你也能像这样说出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让同学们猜一猜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生日的特点,让班内同学竞猜。(3)同桌互相说一说,猜一猜。5.完成练习六第2题。(1)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上圈出爸爸、妈妈的生日。交流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2)提问:你打算怎样记住爸爸、妈妈以及家人的生日的?(3)小结:在家人生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他们的爱。6.完成练习六第3题。(1)理解题意,明确要选择今年的一个月份,制作一张月历表。(2)提问:月历表中开始的一天是几号?填写1号时要注意什么?(3)学生选择一个月份,独立制作月历表。(4)出示资源,展示学生制作的不同月份的月历表,核对月份和天数、日期排列位置等。(5)提问:在制作月历表的时候,你有哪些体会?
1.指名学生口答,说说想法。2.学生先思考,再指名判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交流。学生呈现“谜面”,全班交流。同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交流。指名交流。学生独立制作。指名交流。
通过相关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年、月、日的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互相猜生日,在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巩固知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月与日、星期与日之间的关系,感受月历的作用,体验学习成果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拓展视野
完成“动手做”取出自己准备的月历卡。(1)要求:在月历卡上横着框出连续的3个数,观察框出的3个数之间的关系。提问:你发先框出的3个数有什么关系?计算求和:算出3个数的和,说说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比较那个的计算方法巧妙。说明:这样的连续3个数的和,等于中间这个数的3倍,简便的算法是可以用中间的数乘3。(2)要求:在月历卡上竖着框出相邻的3个数,观察框出的3个数之间的关系。提问:这次框出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上下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7?你能很快算出这3个数的和?为什么也可以用中间的数乘3?说明:如果3个数中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相等,那么大的和小的匀一匀,这3个数都等于中间这一个。求这样3个数的和的简便算法,是把中间的数乘3。(板书:已大配小,加法转化为乘法)(3)提问:在你的月历卡上,除了可以这样框出3个数,横着还可以框出几个数?竖着呢?请你任意框出几个,自己研究有什么关系,怎样比较快地求出它们的和。交流:你还能框出的是几个数?每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启发:课后想一想,框4个数的,怎样求它们的和比较方便?框5个、6个或7个呢?阅读“你知道吗”(1)看图片,猜季节追问:为什么你能根据图片快速准确地猜出季节?(2)提问:你认为一年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和前面学习的季度划分一样吗?A.季度
B.温度
说明:这里的四季是指春、夏、秋、冬,气象部门是以平均气温划分的;季度是以公历的月份划分的,固定的每3个月一个季度。所以意思是不一样的。(3)介绍一年一季的形成。当地球绕太阳公转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32.htm?)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4)介绍“二十四节气”节气指二十四时节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538.htm"
\t
"_blank?)和气候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79.htm"
\t
"_blank?),是中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61891.htm"
\t
"_blank?)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731147.htm"
\t
"_blank?)的补充历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5.htm"
\t
"_blank?),是汉族劳动人民
(?http:?/??/?baike.baidu.com?/?view?/?2193.htm"
\t
"_blank?)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817.htm"
\t
"_blank?)。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
(?http:?/??/?baike.baidu.com?/?view?/?408876.htm"
\t
"_blank?),农业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84.htm"
\t
"_blank?)需要严格了解太阳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376?/?6962771.htm"
\t
"_blank?)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376?/?6962771.htm"
\t
"_blank?)运行周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466.htm"
\t
"_blank?)的“二十四节气
(?http:?/??/?baike.baidu.com?/?view?/?6385.htm"
\t
"_blank?)”,用作确定闰月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17.htm"
\t
"_blank?)的标准。(5)气象学标准为了使四季划分得和自然界的景象比较一致,气象部门用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下面的温度作为四季划分的标准。
(6)欣赏各地四季的图片,感受各地气候不同,季节也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月历卡上横着框出连续的3个数。指名交流。预设:3个数依次相差1;最大的和最小的匀一匀,等于中间一个数。学生独立计算。学生月历卡上竖着框出相邻的3个数。指名交流。预设:3个数依次相差7;最大的和最小的匀一匀,等于中间一个数。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框不同个数的同学交流框法。指名交流。
初步体会闰年出现的规律。,明白为什么年有平年闰年之分,在了解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博大,激发探索的热情。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季节的变换与奇幻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认识到季节与季度的区别。
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对于年、月、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指名交流。
反思重建
四年一闰